第A3版:宁波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5年08月21日 星期五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王光明:

从修飞机的军人到“掏粪”厂长

  □本报记者 陈敏

  通讯员  王佩佩 

  【人物名片】王光明是一名修过飞机的转业军人,2005年转业到城管环卫部门工作。2008年,任宁波市生化处理厂厂长。他曾完成技术创新20余项。2015年4月登上中国文明网《好人365》封面,被人们誉为新时代的“时传祥”。曾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中国好人榜好人、浙江省劳模、浙江省最美建设人、浙江骄傲—————最美浙江人提名奖、宁波好人等荣誉,荣立三等功2次。

  

  原本在部队修飞机的王光明,转业到城管环卫部门后,短短几年就成为粪便处理的行家里手。因为任劳任怨,新同事给他取了个绰号———“掏粪厂长”。

  2009年1月的某个深夜11时,寒风呼呼,累了一天的王光明刚刚躺下,厂里工人打来求助电话:污泥脱水进水管道堵塞!

  这可不是件小事。生化处理厂每天要负责宁波五个主城区,以及周边乡镇200多万人口产生的粪便,日平均处理量有300多吨,如不及时清理排除,将影响所有市民的正常生活。王光明赶紧穿上衣服往厂里赶。

  “哎呀,又是搅拌机叶轮的问题。”由于管道都是密封的,无法利用高压水进行疏通,必须拆开阀门,人工清除杂物。查明原因,王光明开始一颗螺丝一颗螺丝拧开,然后一勺一勺、一桶一桶地清理粪便和杂物。因管道狭窄,工具使用不便,他干脆就把手伸进管道内去掏挖。经过三个多小时的艰苦奋战,管道总算疏通了,生产线又运转起来。

  而这样的救险,王光明早已记不清碰到多少次了。工作中遇到又脏又累或稍有危险的状况时,王厂长总是身先士卒。

  给同事们留下深刻印象的是,王厂长不仅业务上在行,而且还是小发明小创造的能手。

  2009年6月,生化处理厂已试运行半年多,但污泥脱水系统的絮凝效果一直不佳。絮凝剂使用一段时间后很容易结块失效,光一天浪费的絮凝剂费用就要上千元。经过观察,王光明发现了问题症结—————搅拌机叶轮搅拌不充分,便马上进行了改装:将原有的搅拌机叶轮适当加长。试验,失败;再试验,再失败……难题最终被王光明解决了,一年下来,厂里仅絮凝剂一项就至少节省10万元。

  改造厂区用水管道,实现中水回用,一年节省水费20多万元;改装进口链条,一根链条的费用由8000元降低到800元,一年节省成本4万多元……王光明的创新发明能为国家每年节约100多万元的财政开支。更让人惊喜的是,经过多年的研究,王光明将粪渣变废为宝,由粪渣改良的海边盐碱地上,西兰花生长旺盛,直接出口海外,一年80余万元的粪渣填埋费也就此省下。现在王光明又有个新计划:将粪渣经过除臭、烘干处理,免费赠送给市民用于家庭绿色植物的种植。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