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2版:国内新闻 上一版3
标题导航
dlrb
 
2015年08月21日 星期五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莲花芯上,犹闻当年血战声

本报记者 郑勇

  在温州景山莲花芯,黄碎兴与柯永波接受记者采访。(郑勇 摄)

  隔着71年的漫漫时光,90岁的黄碎兴老人忆起那年深秋,一口温州方言娓娓道来,老人的面容与话语一样平静,似乎说起的不过是平常闲事,翻译过来却让闻者惊心。他脚下的景山莲花芯,郁木苍苍修竹茂森,众多游客闲坐树下喝茶打牌,他们中或许少有人知,这个幽静的山林,曾经是血洒遍野的战场,如今的鸟鸣嘤嘤,那时却是炮火隆隆。这一切在历史的记忆里长久地尘封着。

  62团紧急增援

  1995年,时值抗战胜利50周年,陈章文正在四川省成都市政府参事室任参事。51年前,风华正茂的他为新编21师第62团团长,这个团正是温州莲花芯攻占战的主力团。陈先生撰写了《攻占温州莲花芯纪实》一文,详细介绍了此战的始末。

  在抗战中,温州先后三次被日军侵占,最后一次是在1944年9月9日直至1945年6月17日。陈章文说,该师61、63两团于1944年9月下旬到达温州驱赶日寇。“莲花芯是温州城的屏障,山高坡陡,地势险要,且日寇在这里筑有炮台和坚固的工事,实难攻占。”在攻占莲花芯时,两次得而复失,伤亡惨重。

  经侦察得知,盘踞温州的日寇是梨岗旅团一个混合支队,兵力强大,海上有军舰三艘,还有飞机数架,并以莲花芯、护国寺为其核心阵地。62团作为该师主力团,奉命赶来增援,于11月下旬抵达温州担任主攻,61团、63团佯攻掩护。

  一个连牺牲大半

  战斗进行了两天三夜,场面极为悲壮。“冲锋号声与‘冲呀’呼喊声响成一片。敢死队冲上前线,向敌军猛掷手榴弹,紧接着,我官兵勇猛冲进敌人阵地,与日寇展开了你死我活的肉搏战。”最终日寇向城内溃退,我军也付出了惨重代价,共阵亡连长3名、排级军官11名、士兵700余名,500余名官兵负伤。“三营十一连连长瞿良牺牲时,身下压着敌军官的尸体,背上中了一刀两枪;一营三连连长龙曙海同敌人肉搏时,腹部被军刀剌穿,肠子外流而壮烈牺牲。”这些抗日勇士多是川籍子弟,却永远地留在了江南。

  92岁老兵戴盛凯的回忆也印证了这段历史。戴盛凯居住在永嘉县岩坦镇溪二村,20岁时,他在回家路上被抓壮丁,左手臂被盖了数字“21”的印章,成为第21师的一名小兵。在接受温州媒体采访时,他回忆说当兵不久部队就从丽水来到温州莲花芯下,他们连负责攻占一个陡峭的山坳,“那天天亮给我们吃了一顿饭,就给每个人发枪说要打仗了。日本人在上面用机枪扫射,我们在下面几次想往上冲都失败。第一排的士兵倒下了,就命令我们第二排冲,排长在后面拿枪顶着说:不准退,谁退下来就毙了谁。第二天天亮,清点人数,160人的连只剩下52人。”

  “送亡灵安息”

  血战硝烟散尽,遍野皆是尸骨。战前四处逃跑避难的乡亲渐渐回了家,黄碎兴的父亲那时已有60多岁了,平时就积德行善的他,看见村子周围的凄惨景象,就叫上儿子并出3元钱雇请村民,在乱石焦土间寻找残骸,共收集到29具遗体,埋葬在山岗上。后来僧人宗明也请黄碎兴的大哥黄永清,将战死在护国寺周边的战士遗骨收集起来,装了三十个陶罐埋葬在老柏山顶壕沟里。黄碎兴还记得,在山上的地瓜地里也有很多遗体和散落的弹壳,远远就能闻见异味。后来,村民时常在莲花芯方圆几里挖出残骸。

  莲花芯战场如今无从寻觅,只有一棵大香樟树是当年留下来的。78岁的温州文史研究者柯永波说,当年这棵树的枝叶在战火中被打光了,战后才慢慢长出来。为寻求历史真相,近年来柯永波四处搜集资料,遍访陈章文先生和景山周边的20多位老人,渐渐还原莲花芯一战始末,基本可认定该战是温州现代史上抵御外寇的规模最大、伤亡人数最多的一次战事。“希望我们能够客观、公允地对待那段历史,为那些无名英雄正名。同时也应牢记,落后就会挨打,毕竟那个时候我们的武器装备远远落后于敌人,所以才会有那么惨烈的战况。”柯永波说,战时当地农民为21师筹送犒赏时,前线官兵悲壮相告:“不用酒,无须肉,请用棺木二十具,送亡灵安息!”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