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版:今日要闻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5年08月24日 星期一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我带头评估率先签约”

  □本报记者  王 岚

  江东记者站 张绘薇 杨 磊

  徐戎社区居委会,近日来了一位精神矍铄的老人,他今年82岁,但看上去像70岁出头的样子。“我经常参加各项运动。”这位名叫张吉飞的退休老人说。

  张老先生的房子在徐戎二村,为单位建房。虽然当时房子盖得还算不错,但部分住户的野蛮装修,老旧的社区环境,以及仅隔了一道围墙的夜排档,令他住得越来越不踏实。

  当徐戎要整体改造的消息传来,张吉飞老人是举双手赞成的。“我们房子老旧了,政府帮我们改善是好事,但改造成功与否,还要看绝大多数居民意愿。”张老先生说,一开始,很多居民对改造持不信任态度,不愿意在改造意愿书上打勾。

  “如果居民改造意愿不过90%,下一步工作就没法推进,改造也就无望了。”他说,作为三个墙门的小组长,他率先打勾,并积极劝说邻里抓住机会,“打个勾居民又不会吃亏,为什么要白白放弃这次机会?至于怎么补偿,也是一步步来的,到时再慎重考虑。”

  “补偿方案出来后,我也里里外外调查了一番,觉得没有让老百姓吃亏。”张老先生说,所有补偿补助算上,徐戎房屋每平方米价格在2万元左右,他问过好多个中介,也看了不少二手房,对比过后发现这个补偿方案还是不错的,于是又带头完成房产评估和签约。

  “我签约早,一些居民不理解,我就理直气壮跟他们讨论。”碰到有观望和等待心态的邻居,他都会主动给他们解释政策。

  张老先生也有过没主意的时候。小区里的房子被定为危房后,他担心得睡不好觉,血压一下弹到160。“这时候我女儿女婿就劝慰我要相信政府一定会处理好这些事的。后来在女儿帮助下,我买了套离两个女儿家都近的二手房,心又慢慢定了下来。”

  张老先生的房子有54.7平方米,超过住房困难补助线0.7平方米。对此,老人家一样看得开:“政策执行总是有边界的,刚好处在政策边缘线上,获得补偿肯定差别不少,这时候就需要调整好心态。”他的乐观始终如一。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