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谷树忠在《人民日报》刊文指出,当前,一些人对生态文明建设还存在诸多认识上的偏差甚至误区。 误区一: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就是国外的可持续发展,或者就是国外绿色增长、绿色发展的翻版。不可否认,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吸收借鉴了国际上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可持续发展思潮。我国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即发布了《中国21世纪议程》。但是,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和实践并未止步于此。时至今日,我国创造性地提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布局,更加强调从资源、环境、生态和空间等方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与国外可持续发展思想相比较,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理念更加科学,内涵更加丰富,举措更加契合中国国情。 误区二:生态文明建设只是一个口号,随着时间推移会逐渐淡化。生态文明建设不是喊喊而已的口号,而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一党的执政为民理念的具体体现,是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具体举措,是对广大人民群众改善环境质量强烈呼声的有力回应。同时,它也是新时期我们党和政府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生态文明建设不仅不会逐渐淡化,而且会持续推进,不断取得成效,最终推动建成美丽中国。 误区三:生态文明建设是与科教兴国、可持续发展等战略一样的国家战略。生态文明是继原始文明、农业(耕)文明和工业文明之后的现代新型文明形态,是当今时代人与自然关系认知、人类发展取向等方面的先进理念、价值、知识与经验等精神财富和发明创造的总和。如果将生态文明建设看成一种战略,其实是对它的“矮化”。 误区四: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发展往往是矛盾的,建设生态文明就得限制发展甚至放弃发展。生态文明建设不是不要发展,而是要高产出、高效益、高品质的发展。发展也不仅仅是指经济发展,更不能简单地等同于GDP增长,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生态保育、科技创新、文化繁荣和社会进步等都是发展的重要内容。 误区五:生态文明建设太“高大上”也太“虚”了,基层工作无从下手。生态文明建设强调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强调转变发展理念,从而有其“高大上”和“虚”的一面。但它同时也强调体制创新、机制创新、科技创新,强调转变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要求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因而也是“小而美”和实实在在的。生态文明建设,就是将相关理念和顶层设计逐步“做实”的过程。生态文明建设既“高大上”也接地气,基层工作天地广阔、大有可为。 误区六:我国还是发展中国家,生态文明建设超越了目前发展阶段。2014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突破7000美元,已步入中等偏上收入发展阶段。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进入中等收入发展阶段后,受公众环境意识觉醒和经济结构变化驱动,往往会出现资源环境的拐点,即资源消耗增速下降甚至零增长、环境质量恶化趋势得到遏制甚至开始改善。从这个意义上讲,生态文明建设并没有超越我国发展阶段,现阶段恰恰是加快经济转型升级、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时期,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关键时期,也是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窗口期。 ★★★★★ 国家林业局昆明勘察设计院院长唐芳林在《光明日报》撰文,剖析了推进生态建设中存在的一些偏差与误区。 一、喊生态建设口号,做破坏生态事情。有的地方以生态建设之名行开发破坏之实。比如说把好端端的自然河流和湿地破坏了,花巨资建起了“三面光”的人工堤坝,切断了水与动植物之间的联系,建起不必要的人工构造物;有的地方违背自然规律,用“大跃进”的方式建设所谓的生态城市,大搞不切实际的大树进城运动,结果,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南辕北辙。 二、以保护为借口,掩饰经济发展不作为。贫穷落后不是文明,山清水秀但人民贫穷也不是生态文明。生态文明是建立在发达的物质生产力基础上的,不是空中楼阁。不能把生态文明建设与物质文明建设对立起来,忽视经济建设和民生建设,不敢担当,为懒政、庸政和不作为寻找一个借口。 三、以贯彻为借口,争局部利益。一些部门把心思用在扩权和固权上,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争取利益的工具,争取或者扩大职能,争机构编制,争经费,不是实实在在地到第一线工作,而总想坐在办公室等着别人上门来求,陷入新一轮的“争权、争利、推责”的部门利益争端中。 (李 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