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7版:工业强市再出发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5年08月25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院士专家宁波

由大转强 宁波制造如何御风而行

  

  制造业是宁波的“立市之本”,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四换三名”为抓手,大力推进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工业制造蹄疾步稳,产业基础、规模实力、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显著提升,一批制造业明星、新星企业璀璨耀眼。

  当前,宁波经济进入新常态,面对一系列深层次的矛盾挑战和中国2025的强劲“风口”,宁波如何把握机遇,迎难而上,御风而行?连日来,来自中国工程院、国家有关部委、全国知名高校的院士专家一行深入宁波企业调研,参加宁波“院士行”调研座谈会、“宁波论坛”报告会,为宁波智造把脉问诊,支招献策,提出了大量真知灼见。

  今天,本报特摘录部分院士专家的意见建议,以飨读者。

  努力抢占智造高地

  中国工程院院长 周 济

  世界强国的兴衰史和中华民族的奋斗史一再证明,没有强大的制造业,就没有国家和民族的强盛。

  当前,我国制造业产业、技术基础稳固,人力资源优势明显,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是名副其实的制造业大国,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制造业存在资源利用效率较低等问题。

  对中国制造而言,要想在未来大国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必须实现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跨越。

  所谓制造强国,一定具备雄厚的规模,优化的产业结构,良好的质量效益,持续的发展能力。

  当前,瞄准制造强国,中国制造2025正在紧锣密鼓地推进中,目前“1+X”计划正在酝酿中,对制造大市宁波来说,这是一个重要的机遇。

  “互联网+”是实现制造强国的一大利器。通过互联网与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深度融合,使互联网最新的信息技术、方法论和商业模式深度融合于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各个领域之中,极大地促进制造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促进服务型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

  可以预见,“互联网+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将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的不断产生,引发产业,经济和社会的变革,为中国乃至世界带来巨大的商机和历史性的发展机遇。

  “中国制造2025”的主线和主攻方向是两化融合和智能制造。

  众所周知,信息技术指数级增长、数字化网络化普及应用、集成化智能化的创新催生了新一轮科技革命,而新一轮科技革命让新一轮工业革命方兴未艾。

  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核心技术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核心是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深度融合,也就是智能制造。

  智能制造是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全称,是中国制造2025的制高点、突破口和主攻方向。这是一个大系统工程,要从产品、生产、模式、基础四个维度深刻认识,其中以流水线、自动线、工业机器人为主的智能生产,是智能制造的主战场。

  新的工业革命,最根本的转变是产业模式从以产品为中心向以用户为中心转变,这也是第三次工业革命当中最根本的要求。

  从大规模的流水性生产走向定制化生产,从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制造转变,正成为未来制造业不可阻挡的洪流。

  以通用电气为例,这家以做航空发动机闻名的企业现在主攻无线传输。公司通过大数据采集,构建了航空发动机健康保障系统,随时随地洞察发动机秋毫变化。当通用电气掌握了这一技术后,摇身一变,从卖发动机转向卖服务,公司效益大为提高。

  这个案例告诉我们,以生产模式为主题的转型升级,为传统制造企业开辟了极为广阔的新的发展空间。制造企业的多元化应该围绕核心产业,向服务业方面延伸,把产品链、利益链、价值链延长,这才是制胜未来的法宝。

  当前,中国和发达国家掌握新一轮工业革命的核心技术的机会是均等的,这为我国发挥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发展提供了可能。变,就是机遇,我们现在面临极好的时期,变的时期,我们可以通过掌握新工业革命的核心技术,成为新的竞赛规则的重要制定者、新的竞赛场地的重要主导者,可以不再跟在西方发达国家后面一步一步地发展,而是依靠工程科技创新和“并联式”发展,在比较短的时间,实现工业4.0。

  宁波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中国制造2025在宁波的贯彻落实,对宁波制造由大到强的路径有着清醒的认识和理性的思考,希望宁波加强对中国制造2025的研究和对接,加大制造业与互联网、服务业的深度融合,努力抢占智造高地,为中国制造2025贡献力量。

  加速研发重点新材料

  中国工程院副院长 干 勇

  宁波是全国首批建设的七个新材料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之一,也是全国新材料产业“十二五”规划的重点基地之一。截至目前,宁波在新材料领域已拥有磁性材料、化工新材料等5个国家级产业化基地。新材料开发和产业化,不仅有助于推进产业本身的发展,同时也对基础产业转型升级,战略新兴产业发展壮大具有重大意义。

  下面,我重点谈一下重点新材料的研发任务,关键技术和重点专项。

  目前,我国新材料产业发展迅速,新材料产值2013年已超过1.2万亿元,基本上形成了新的创新体系。然而,材料基础比较薄弱,一是支撑保障能力弱,受制于人问题突出。二是引领发展能力不足,我们在130种产业中有32%国内完全空白,只有40%左右国内可以自主。

  工业强基,怎么强?从轴承方面看,现在我们宁波轴承上来很快,中小规格的,高端的都在发展。目前,我们在做二代半三代新的轴承钢技术,思路已经可以达到国外的水平,下一步可以把新的轴承钢水平提高一些,宁波市50万吨、60万吨轴承的产量,我们可以趁机整体提升。

  再比如,钢材方面,汽车用钢材要求高强度轻量化。第一代宝钢,强度也很好了,现在都在用第一代,第二代当然是高科技钢是强塑积达到50-60GPa,但是成本太高。我们发展第三代创新,它可以在汽车原有基础上继续减重。

  还有低温取向硅钢,我们原来需要硅钢都是大量进口,因为控制整个钢板精密是角度相差不能超过7度。现在最好的日本取向硅钢用铁水要发热,它把热能消耗掉,我们中国大量输变电变压器是巨大的,每公斤降低0.1瓦特铁水,每年可以节约40亿度电,现在日本最好的取水硅钢达到0.6千瓦,我国达到0.8几乎没问题。我们宁波目前这方面做得非常好,它的铁水最好硅钢可以到0.16-0.2W/Kg,可以降低70%以上。

  此外还有先进有色金属、基础的钛合金、高性能陶瓷与玻璃材料、新型高分子材料等。

  宁波在碳纤维材料方面也有出色表现。碳纤维材料是引领结构材料革命的典型代表。预计2030年,碳纤维材料需求量5万吨左右,中国现在整体装机产量在1万吨到1.3万吨。

  另外稀土永磁也是一大重要应用。没有稀土就无法制造各种武装装备。宁波稀土永磁在全国占比很大,而且性能是不错的。

  在新材料技术国家预测与国家关键技术选择上,31项关键技术里,重大突破的前沿技术第一项就是石墨烯,第二是绿色化钢铁制造流程,第三是高强度、大规格海洋用钢高性能交通与建筑用钢这是冶金方面等也均占有一席之地。

  目前,我们身处大数据时代,国家制造业创新体系的主要任务,是梳理核心共性技术和制造业进入高端的关键技术,建立整合领域的表征、测试权威机构,建立规范的标准和行业的数据。我们应该以云计算、互联网为基础,在“中国制造2025”绿皮书中的十个领域,构筑我国新材料网络化的大数据创新平台。

  宁波大数据支撑的中心,可以用现有的创新载体,凝练课题,分配课题,承接国家课题,积聚国内外人才和数据,充分发挥各类创新载体的作用,集成创新载体的优势资源。以各家实体运行的创新载体为基地形成网络结点,形成一个新的以云计算、大数据、互联网为基础的公共服务平台。

  强化工业基础能力

  中国工程院院士 尤 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快速发展,总体规模和实力迈上新台阶,但一个突出的问题是基础能力薄弱,发展滞后。我国相当部分关键基础材料、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不能自给,需要大量进口;国产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可靠性不高,技术基础体系不强,难以支撑行业健康发展。

  如不能尽快解决这一瓶颈问题,在我国面临来自发达国家加速重振制造业与发展中国家以更低生产成本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双向挤压”以及国内资源、能源、环境和劳动成本制约的压力下,我国工业将加速“失血”,特别是一些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和国防安全的重大装备所用的关键基础材料和核心基础零部件,一旦国外实行禁运,后果将十分严重。

  工业发达国家,如美、德、日等,高度重视工业基础的作用,将工业基础放在国家战略地位,通过制定法律、法规、政策,加强标准建设,发挥中小企业在工业基础中的重要作用,关注工业创新能力和先进共性技术研发。即使成为工业强国后,这些国家仍将加强工业基础作为提高国际竞争力的基本途径加以重视。

  近年来,我国也大力加强工业基础能力建设。一是加强规划引导。《中国制造2025》规划中把工业强基作为重点实施的工程之一。工信部连续三年制定和实施《工业强基重大工程(专项)》。今年将制定和实施“工业强基工程实施案(2016-2020)”,指导“十三五”时期工业基础领域发展。

  二是出台一系列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如《关于锻件产品增值税先征后退政策的通知》、《国务院关于印发进一步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工信部制定出台《关于加快推进工业强基的指导意见》等。

  三是提高资金支持力度。国家在技术改造专项资金、863/973等专项资金中进一步加大对工业基础领域的支持。联合财政部设立《工业强基重大工程(专项)》,对工业基础领域的薄弱环节进行重点支持,2014年财政部投入资金7亿元,今年财政投入资金超过10亿元。

  四是开展工业强基示范应用。每年围绕10项左右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具备工程化、产业化基础的关键基础材料、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和先进基础工艺,推动开展示范应用。以整机和系统用户为主体,推动产业链协作,鼓励整机、系统和基础企业合作研发、协同攻关,推动整机和系统采用自主产品和技术。

  面向未来,工业基础有哪些重点任务?如何推进?

  一是以产业需求和技术变革为牵引。随着技术变革步伐的加速,工业发展对“四基”的需求不断更新和升级。因此,“四基”的发展必须深挖产业发展的要求,及时融入新技术的元素。

  二是以数字化和绿色化为主线。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是工业发展的主流方向,它将使基础零部件(元器件)的设计、制造,基础材料的制备、基础工艺的创新发生重大变化。绿色是“四基”追求的目标和实施的方向。 

  三是以专业化为方向。无论是产品、技术、平台,“四基”都应追求专业化,实现规模化生产,以先进高效的生产工艺与装备保证产品的低成本、高质量。应着力培育专业化、精准化,具有明显特色的企业群。

  四是以标准化为基础。加大国家和行业标准制定、修订力度,鼓励以企业为主体研究制定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标准,并将有代表性的标准推向国际。发挥标准化手段对规范市场的基础性作用,推进标准、认证、计量、检测检验、质量控制技术、质量工程技术在企业质量控制和质量管理中的应用。

  打造高端装备之都

  中国工程院制造业研究室主任 屈贤明

  世界各国发展制造业的进程中,都会根据本国发展的战略需求、发展所处的阶段及技术发展的进程,在不同阶段选择不同的发展重点,聚焦国家力量予以重点突破。

  《中国制造2025》瞄准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战略重点,引导社会各类资源聚集,推动优势和战略产业快速发展,明确了10个重点领域,分为两类:一是优势产业。如通信设备、轨道交通装备、电力装备、航天装备、船舶。二是战略必争领域产业。如集成电路及专用装备、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农机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

  以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为例,我国已连续多年成为世界最大的机床装备生产国、消费国和进口国。未来十年,对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的需求将由中低档向高档转变,由数字化向智能化转变、由通用机床向量体裁衣的个性化机床转变、由单机向生产线转变。到2025年,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国内市场占有率超过80%;数控系统标准型、智能型国内市场占有率分别达到80%、30%;主轴、丝杠、导轨等中高档功能部件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80%;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总体进入世界强国行列。

  发展的重点包括电子信息设备加工、高精度工作母机、航空航天装备大型结构件制造、航空发动机制造、船舶及海洋工程装备制造、轨道交通装备关键零部件制造、汽车关键零部件加工、汽车四大工艺、大容量电力装备制造、工程及农业机械制造。

  从机器人来看,到2020年我国工业机器人年销量将达到15万台,2025年将达到24万台,保有量达到180万台。2025年,我国将力争成为世界领先的机器人研发、制造及系统集成中心。自主品牌六轴工业机器人国内市场份额达50%,关键零部件国产化率达到70%,产品平均无故障时间达到8万小时;服务机器人实现普及应用;下一代机器人实现一定规模的示范应用;有1—2家企业进入世界前五名。重点发展产品包括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特种机器人、下一代机器;重点发展的关键零部件包括减速器、驱动器、控制器、传感器等关键核心零部件国产化。力争到2020年,机器人用摆线针轮减速器、精密谐波减速器、高精度伺服电机及驱动器、高性能控制器等关键零部件的研制取得突破,国产化率超过50%。

  建议在确定制造业重点领域时要遵循以下原则:

  用数一数二数三的标准选择重点。突出特点、突出优势、突出重点,选择竞争力在全国处于前三位的产业、或子领域、或重大产品给予支持,避免出现新的高水平的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

  以取得创新能力的突破为主要目标。确定的重点领域,不必盲目追求产能的扩张,将提高创新能力、转变创新模式放在首要位置,力求取得一批突破性、甚至是原创的产品和技术,并形成良好的创新环境、试验研究条件和高水平的人才团队。

  不追求地区产业链的完整。经济全球化及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和普及,世界已变成平的,企业间的空间距离已大大缩短,没有必要在一个地区要建成某个产业完整的产业链,只做自己最擅长的,只要掌握产品开发、营销和服务,就能控制住产业发展的主动权,不必去扩大已经产能过剩的加工制造环节。

  对宁波制造而言,要把新材料产业作为重中之重,致力于将宁波打造成世界著名新材料之都。要把智能制造装备和智能产品作为发展重点,致力于将宁波打造成世界著名的高端装备之都。

  本版文字 易鹤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