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版:今日要闻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5年08月29日 星期六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当代愚公”六年修复千年古道

  “当代愚公”袁松才。

  □本报记者  徐 欣  

  江北记者站 吴红波  

  实习生   李 祎

  在江北区慈城镇金沙村的后山上,有一条历史久远的桃花岭古道,随着交通日益便利,逐渐淹没在岁月的长河里。6年前,当地的袁松才老人每天一早上山,劈山修路,风雨无阻。在他的带领下,同村的几位老人加入其中,默默修复了20多公里的古道,还建了9座亭子。袁松才也由此入选9月发现“最美浙江人”浙江好人榜评比。 

  袁松才从小在桃花岭下的江北区慈城镇金沙村长大。他记忆中的桃花岭,人来人往,热闹非常。桃花岭古道总长约650米,岭上连接着镇海、慈溪和江北三地。 

  袁松才说,历史上这条古道是探亲访友、贸易往来的通道。相传公元前220年,秦朝方士徐福从这条古道走过,翻山越岭下海东渡。彼时,桃花岭两侧野生桃花盛开映红了山坡,桃花岭由此得名。除此之外,在革命战争年代,这条千年古道还是我党军政人员和武装部队的必要通道,留下了众多革命遗迹。 

  2009年,退休后的袁松才回到金沙村。闲来没事的时候,他喜欢上山转转。一次偶然的机会,透过一片藤蔓野草,他隐约看见一条青石板古道,儿时的记忆突然被唤醒。“我当时就下了个决心:要修复桃花岭古道”。 

  说干就干。挥动柴刀、抡起锄头,袁松才与层层蔓藤和漫山遍野疯长的竹子做着斗争,一米,两米……路一点点艰难地向前延伸,“古有‘愚公移山’,我就不信连条古道都修不好”。

  当袁松才将古道开辟至一片人迹罕至的竹林深处时,他发现整座山只有他一个人,这时候的他突然感到无比寂寞。回到村里,他向同样退休在家的老友发出邀请,结果遭到对方的拒绝。 

  袁松才坚持着。一年后,650米长的古道被整理出来了。 

  “愚公”式的做法,终于引起了大家的关注。2011年,同村的麻松涛、叶国平、沈国仲三位老人加入了修路的队伍。88岁的徐永根老人,把自己省吃俭用攒下的2000元钱捐了出来,资助给袁松才用于修葺桃花岭古道。 

  桃花岭古道修复后,老人们觉得这事还不能就此结束。据史书记载,桃花岭只是徐福古道的一段,他们决心把其他的古道也一道恢复。于是,山谷翠竹间,四位六旬老人,挥着柴刀、铁锹,如蚂蚁啃食般,一点一点往前推进,抬石、修路,汗流浃背。  

  千年古道惊艳亮相,一拨拨驴友慕名前来,袁松才收获了无数赞誉,但在他眼里,收获最多的还是这一路走来的感动。“没有好心人的捐助和政府的支持,单凭我们几个人是做不成的,我只是领个头而已。” 

  2011年,在政府的支持下,已倒塌的幸福亭重新“站”了起来,并改名为今天的三界亭。从此,来往驴友有了歇脚休憩的地方。 

  袁松才并不满足这一个亭子。根据大家的建议,他在三界亭放了个捐款箱,募捐所得用于修路造亭。

  金沙村86岁老人陈通惠,翻上桃花岭,将500元钱塞进募捐箱,他的家人随后又拿出2万元…… 

  袁松才的笔记本里记着一笔笔捐赠,每笔捐赠都是一次感动:热心的镇海电厂工人、慷慨的蛟川街道企业经营者、捐出多年压岁钱的学生、慈城车友会…… 

  有了资金支持,有着多年木工手艺的老人便开始自己设计、建造。就这样,在4位老人的努力下,一座座亭子在桃花岭上拔地而起,最壮观的孔雀长廊由9座亭子相连而成,其中新造的就有7座。 

  如今的徐福古道,已经成了一条远近闻名的休闲漫步道,周边的金沙村、横溪村和河头村因此兴起了农家乐。一条已经被荒草藤蔓掩埋的古道,就这样慢慢变成了“生财之道”。     

  但老人觉得,他的工作还没有完。如今,68岁的袁松才依然精神抖擞,他和他的老伙伴们经常健步如飞走在桃花岭,捡拾垃圾,劝导游客。“我一定要把这条古道维护好。”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