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为郑挥老人手持自己抗战时期投笔从戎的照片。(记者 徐能 摄)
|
本报讯(记者南华 通讯员王栋)我市鄞州区离休干部、新四军老战士郑挥一家中有8人投身抗战的事迹前段时间上了东方卫视、《新民晚报》等媒体,一时广为流传。昨日,记者也随上海电视台、《新闻晨报》等媒体采访了郑挥。 昨日,86岁的郑挥老人在书房里接受了采访。他告诉记者,他也是新闻工作者出身,曾是抗战时期《大众日报》的摄影记者。说着,郑老拿出了他拍摄收藏的一些珍贵老照片,如他为毛岸英和新四军战士、中国文联著名作家梁文若拍摄的照片等。郑老还拿出了几年前的一份鄞州区新四军研究会会刊,上面有他撰写的一篇《回忆海藻文艺丛刊社》。原来,抗日进步刊物《海藻文艺丛刊》就是他们全家合力创办的,社址设在当时的上海法租界福煦路同德里17号3楼的郑家。 郑老说,他家祖籍是鄞县东钱湖人,其父郑巨水自幼去上海从商,为上海美生印刷馆经理。他积极支持子女参加抗日救国运动、创办海藻文艺丛刊社。当时年仅18岁、早已参加了党外围组织———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的郑老的大哥郑慕贤,在父亲的全力资助下创办了丛刊社,22岁的大姐郑慕澄带头、兄弟姐妹齐上阵协助,写稿、编辑、印刷、发行等样样干。“当时,二姐、二哥和我,分别只有14岁、12岁和10岁,却要担起《海藻文艺丛刊》的出版发行重任了。”郑老介绍,创刊不久,上海地下党领导人沈正光(化名王立平)前来指导。在办刊过程中,沈正光与郑老的大姐相识相恋,最后成了他大姐夫。 1941年,日寇入侵上海租界,海藻文艺丛刊被迫停刊,同德里17号郑家被敌特注目,他们相继转入地下或奔赴抗日前线:郑老的大哥第一批去苏北参加了新四军;第二年大姐也去了抗日根据地;大姐夫沈正光在根据地任江淮大学党支部书记;还是上海女中学生的二姐肖虹(原名郑秀月)也毅然离家,赴浙东参加新四军三五支队,后被调到中央军委从事机要工作;二姐夫叶里也是抗日战士、共产党员;二哥郑济民一直在上海从事地下工作,后又与回沪的大姐、大哥、大姐夫一起开展党的地下工作;大姐夫任地下党领导;大嫂袁粹英是上海地下党员;出生于1930年的郑挥(又名郑济侨)是郑家最小的儿子,1945年,年仅15岁的他就去苏北华中军区参加了新四军,被组织先后安排在新四军华中建设大学、山东大学文艺系新闻班学习,后在大众日报社、鲁中南报社、前卫报社工作。 说到这里,郑老指着鄞州区新四军研究会会刊上的一段话给记者看:“海藻文艺丛刊是在中国人民被日寇奴役、屠杀的腥风血雨年代里生长的,她是黑夜孤岛上的一颗闪亮的星,照亮了孤岛青年的心,团结了一批进步作家和知识青年。”郑老说,丛刊社能得到这么高的评价,我们全家感到骄傲。如今郑老的哥哥姐姐已逝世,只有他和98岁的大嫂健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