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丁安 绘 |
□本报记者 单玉紫枫 余晓辰 通 讯 员 杨 菁 人们常说,推动摇篮的手是推动世界的手。孩子是母亲最大的守候和期待,母亲也应是孩子最好的朋友和老师。 昨天,市总工会开展的母亲对子女影响力的调查结果出炉,问卷面向小学、中学、大学以及企业员工等各个年龄层的子女,全面深入地还原不同层级的子女对“职场妈妈”的印象及期望。 “职场妈妈”影响力主要在日常生活 此次调查历时3个多月,市总工会发放《母亲对子女影响力的调查问卷》2300份,回收有效问卷1891份。“调查面向各年龄层的子女,围绕母亲对子女的影响程度、内容、效果,母亲与子女日常交流的情况,产生矛盾时的沟通方式,遇到困难时的主要求助对象,对母亲的情感及希望等方面。”负责调查的市总工会原副主席劳建兰说。 从调查问卷样本看,被调查对象为在校大学生占36%,初中生占25.4%,小学生占16.6%,企业在职员工占22.1%。 调查发现,八成以上被调查对象认为母亲对子女有很大或较大影响,其中正能量占主导。主要表现在日常生活方面(占比56.7%),其次是社会道德方面(占比26.3%)和学业智力方面(占比14.3%)。 在小学、初中阶段,母亲对子女的影响以培养子女社会道德方面为主,其次则是注重日常生活和智力学业;而到了大学或者工作以后,母亲对子女的关注更侧重于日常生活方面的照顾。 年龄越大,与母亲沟通越少 在畅销书《亲爱的安德烈》中,龙应台曾这样写道,“父母亲,对于一个20岁的人而言,恐怕就像一栋旧房子:你住在它里面,它为你遮风挡雨,给你温暖和安全,但是房子就是房子,你不会和房子去说话,去沟通,去体贴它、讨好它。搬家具时碰破了一个墙角,你也不会去说‘对不起’。” 这几乎是所有母亲的心声:孩子越大,亲子沟通就越少,彼此想了解似乎越难。调查中,八成以上子女称与母亲无话不谈,但仍有少部分保留。值得注意的是,随着被调查者年龄、学历的提升,或者参加工作,子女与母亲的交流有隔阂,很少交流或者只是偶尔交流的比重不断增加。 调研表明,当母亲与子女出现矛盾时,多数是母亲先妥协,先进行沟通。不过数据显示,在小学或初中阶段母亲不讲道理,让子女服从的比例要高于大学或参加工作后;而在小学或初中阶段,母亲向子女妥协的比例要低于大学或参加工作后两倍以上。 我市将制定母亲教育课程模块 调查发现,74.9%的被调查对象希望母亲改变“性格脾气”,选择“形象气质”“文化修养”“经济收入”“身份地位”等的比例较小。对开放性问题,您心目中的“慈惠母亲”是什么样?答案也可归纳为,对待子女应心系子女、理解子女、支持子女;另一方面是母亲自身素质方面:美丽、慈祥、善良、宽容,仁慈。 针对该问题,我市将制定母亲教育课程模块,形成可推广的课程体系。“我国的传统文化强调静定生慧、静以修身、宁静致远,作为母亲,只有静定下来才可能有慈惠品质。”市总工会相关负责人表示,母亲静定素养训练课计划以“为何浮躁成为现代人的心理流行病”“21世纪的生存必需品”“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提升静定素养”等为主题,结合呼吸、睡眠等实修练习,引导女职工在日常生活中提升自我。 与此同时,市总工会将制定“慈惠母亲”评选标准,评选“宁波慈惠母亲”,同时集“慈惠母亲”先进事迹,形成《宁波慈惠母亲》优秀案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