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7版:学 苑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5年09月01日 星期二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全面深化改革
需注意的问题

  当前,我国改革进入深水区和攻坚区。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60个方面330多项具体改革举措,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又提出180多项具体改革举措。随着全面深化改革的逐步推进,特别是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改革面临一些需要注意与亟待解决的问题,专家学者对此进行了深入探讨。

  谨防改革泛化和激情衰减

  国家信息中心姜志勇在《北京日报》刊文说,习近平总书记曾经说过,这一轮改革的特点是啃硬骨头,也就是说要把啃硬骨头作为改革的主要目标。但有些改革却没有啃硬骨头,没有针对工作中的核心难题,而是把一些皮毛的修饰、一些无关核心问题解决的做法当作了改革,这只能算改进。有的地方和单位在改革中,畏惧于硬骨头的难啃,或硬骨头啃得少,皮毛修饰得多。因为皮毛总要多于硬骨头,这给改革带来了泛化的风险。

  目前改革边界不断扩大,无论什么工作都可以扯上改革,不和改革发生关系,工作就好像不得力,就不与时俱进。从而,改革成了风尚,需要坚守的和需要改革的边界逐渐模糊化。改革泛化将会产生严重的影响,可能导致劣币驱逐良币。如果工作改进也能算改革的话,以后认真啃硬骨头搞改革的人就会不断减少。

  另一方面,改革是需要激情的,没有激情很难激发人们推动改革的斗志,尤其是在改革面临重重难题的时候。而当前改革激情衰减。这一轮改革启动已有一年多的时间,在不少人看来,中央深改组会议也慢慢和其他中央会议一样,成了一个普通的会议。一些地方干部也逐渐把改革当作了一项普通的日常工作。在干部、群众改革激情逐渐衰减时,如何激发他们对改革的热情和信心?如何鼓励各级干部坚定地推动改革?显得必要和迫切。前不久中央号召干部争当改革促进派,正当其时,是有深意的。

  推进改革亟需形成社会合作意识

  中共中央党校王道勇在《中国党政干部论坛》撰文认为,当前的改革不同于既往。过去二三十年间增量改革不触及强势群体利益,同时对利益受损群体进行事后补偿。这种改革做法的益处是改革阻力很小,社会活力强,但是长期执行也会附带产生一种社会心理定势,没有在内部形成利益协商意识。随着改革的不断推进,我国的增量改革能做的已基本做尽,未来的增量改革能否像过去那样延续下去,关键就要看存量改革成功与否。

  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未来全面深化改革有两大阻力:一是思想不解放,二是利益固化。近两年推进的存量改革如反腐败、权力清单、依法治国、绿色化等,已经触及一些人的核心利益,虽然也有人叫好,但他们感觉到这些改革措施并没有让自身直接受益。存量改革力图通过深度的利益调整来最终形成整体利益的增益,但这种正面效应的显现却需要人们的全力参与和耐心等待,其正功能在几年、十几年甚至数十年后才能充分显现。所以在存量改革中,如果没有“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长远眼光,只追求短期效应,只偏爱采取短期行为,那么存量改革也很难维系下去。

  从宏观角度来看,未来改革的关键就是,让不同的社会群体都树立社会合作意识,共同助力存量改革的深入推进。具体而言,存量改革中,亟需形成三种基本社会合作意识:一是人们都要意识到,未来的存量改革不是“你死我活”式的改革,它只是在人民内部进行的一种利益调整;二是未来的存量改革不是“你增我减”式的改革,短期内一些群体可能会利益受损,但整体利益提升后,这些利益受损群体也会从中获得最大化的利益;三是未来的存量改革不是“一蹴而就”式的改革,存量改革的实施需要一段时期的设计、出台、碰撞、冲突、磨合,直到最后的成功耦合。

  防止“不改、假改、乱改”

  周汉民在《文汇报》刊文说,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题中之义;而审批制度改革,是全面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的突破口,也是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中之重。当前的任务是,保护、复制、推广真改,防止“不改、假改、乱改”。

  哪些是“不改、假改、乱改”?我个人总结为“三个划等号”:一是以单项改革代替综合改革,把行政体制改革和审批制度改革划等号;二是以数量增减代替质量提升,把行政体制改革和审批事项数量划等号;三是以权力下放代替权力适配,把行政体制改革和行政权力下放划等号。

  由此产生“十重十轻”现象,亟待改进:一是重实体下放,轻程序完善,未谋而先动;二是重单项下放,轻整体协调,点动面不动;三是重行政力量,轻社会力量,自动不互动;四是重数量指标,轻质量评价,虚动实不动;五是重行政规定,轻客观规律,心动难行动;六是重前沿推进,轻后续跟进,前动后不动;七是重条款削减,轻制度创设,“破”动“立”不动;八是重文件发布,轻调查研究,口动腿不动;九是重窗口审批,轻门前服务,被动不主动;十是重权责下放,轻过程监管,外动内不动。

  改革是一场比拼韧性的战斗

  胡宇齐在《北京日报》撰文提出,全面深化改革,是一场比拼韧性的战斗。如果说30多年前的改革是“摸着石头过河”,没有现成经验,更需要的是一往无前的闯劲;那么今天的改革就是“啃硬骨头、涉险滩”,牵一发而动全身,必须避免犯颠覆性错误。拿出更系统、更精准的顶层设计和基层探索,突破更深层次的利益藩篱,破除体制机制弊病,趟一趟“深水区”,都需要我们脑子清醒,讲究力度和劲道,尤其是定力和韧劲。

  8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五次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增强改革定力、保持改革韧劲,加强思想引导,注重研究改革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锲而不舍、坚韧不拔,扎扎实实把改革举措落到实处。讲话再三强调“韧性”,体现出中央对当前改革发展大局的清醒认识和科学研判。

  首当其冲,突破更深层次的利益藩篱需要比拼韧性。改革归根到底要涉及利益的调整,而触动利益比触动灵魂还难。尤其是深化改革势必会触碰那些既得利益群体,会受到利益固化藩篱反作用力的干扰。对待这样那样的消极心理和抵触行为,要站稳维护最广大群众利益的立场,拿出韧性来经受住“千磨万击”,让逆潮流而动者付出代价,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

  破除体制机制弊病,也需要比拼韧性。体制机制矛盾既是老问题,也需要动态治理。改革深水区,行政壁垒、条块分割、政出多门、权责含混等弊病更为凸显,影响更为恶劣。如果“上头吼声如雷、底下纹丝不动”,改革的顶层设计就难落地,改革红利也释放不出来。因此,理顺体制机制,向沉疴积弊开刀,没有点咬住不放、反复较量的精神,恐怕不行。

  (李 伦)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