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蒋炜宁 通讯员应红燕 庞赟)汗腺癌,当医生说出诊断结果,58岁的秦女士(化名)一头雾水。她还是第一次听说有这种癌症。 秦女士是黑龙江人,目前在宁波帮儿子带孩子,20年前的一天,她突然发现自己的右下腹长了个黄豆大小的“疙瘩”,一摸不疼不痒。秦女士想过几天就会好了,也没当回事。 就这样不痛不痒地过了20年,最近一段时间,“小疙瘩”突然长大了,有红枣大小,而且表面溃烂后很久都没再长好。这个肿块到底是什么?秦女士心里犯嘀咕,家人就陪她到李惠利医院检查。 经过多次检查和会诊,医生告诉她,这不是普通的包块,而是汗腺癌,幸运的是,医生还没有发现秦女士的癌细胞有远处转移的迹象。 秦女士的主治医生介绍,汗腺癌是一种比较少见的皮肤恶性肿瘤,40~60岁是高发年龄段,女性患者比男性多。“如果秦女士发现小包块时及时到医院检查,及早手术,转移的可能性就会小很多,”他说。 宁大附属医院皮肤科负责人石磊副主任医生说,人体汗腺分为大汗腺和小汗腺,因此肿瘤种类也分为大汗腺癌和小汗腺癌。大汗腺癌多分布于外阴、腋下、乳晕等部位,小汗腺遍布全身,因此小汗腺也可能在身体的任何部位。和大多数恶性肿瘤一样,汗腺癌的发生原因也是不明确。目前可以了解的是反复摩擦刺激,清洁不到位导致汗液经常滞留等。这些都是其诱发因素。 石磊提醒市民,在皮肤出现肿块后,一定要及时就诊,让医生来判断,有必要时还是做个小手术去除肿块。她强调,平时多多运动出汗是好事,但一定要做好后续的清洁工作,否则“好事”就有可能变“坏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