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接第1版②】里面配备了多功能设备,更多的藏区孩子可以在同一片蓝天下接受教育。 原本破旧不堪的医院不见了,新建的藏医院和人民医院一起,采用更为先进的设备,引进更为专业的从业人员,第一时间为当地藏民把脉问诊、缓解病痛。 原本破破烂烂的居民住房不见了,藏族同胞在功能齐全的市场里进行交流贸易,在崭新明亮的援建公寓里安居,享受着现代化带来的便捷生活…… 从无到有,从有到优,20年间,藏北小城仿佛经历了一场“脱胎换骨”。截至目前,比如县已基本完成了现代化的基础建设,陆续开始挖掘传统文化,开发旅游观光,注重招商引资,为接下来的“造血”工程打好基础。 “可以说,我们不仅带去了真金白银,还真真切切把钱用在了刀刃上。”在市委组织部常务副部长陈安平看来,20年间,援藏干部帮助比如谋划长远、夯实基础,在文化、教育事业上加强投资,在道路、水利上加强建设,在生产、生活上加强支持,从根子上推动了比如县的跨越式发展。 2014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6.53亿元,同比增长5.52%;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156万元,同比增长22.8%;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9162.25元,同比增长12.26%。 雪山高耸,怒江咆哮,宁波人用踏踏实实的作风,一步一个脚印,将比如变成了真正意义上的“藏北江南”。 聚焦民生解难题,怒江边上书深情 一边是层层叠叠的雪山,一边是奔腾不息的怒江,山路急转,水流湍急。 停电、停水,医疗不便、教育缺乏———一些看似寻常的民生问题,在比如县却是切实存在的大问题。 1995年,当时还在宁海长街任职的孙云成了第一批援藏干部。当他历经十几个小时车程、骑马数公里,终于来到比如县下辖最远的乡镇调研时,发现当地的民生条件完全难以想象。本该接受义务教育的孩子还在放牛,一家六七口人挤在一间窄窄的泥土房子里。 2004年,章国平作为第四批援藏干部进入藏区,发现比如的医疗条件还拼不过上世纪70年代的宁波乡镇医院,藏民得了阑尾炎,只能一路颠簸去那曲甚至拉萨做手术,在途数十个小时,病情往往就被耽误了…… 援藏干部的心被刺痛了。他们静下来思考,作为外来支援干部,可以为藏区的同胞做些什么,能给这块土地留下什么? 答案惊人地一致,援藏干部们把改善当地民生作为首要职责,前赴后继地在滚滚怒江边上书写下来自甬城的情谊。 第一批援藏干部孙云,走遍了比如县的每一个乡镇和大多数村,完成了近万字的调研报告。在他的牵线下,一大批民办学校陆续成立,助推比如小学的入学率由26%提高至76%。 第二批援藏干部为比如县累计引资700多万元,三年时间实施了11个项目,包括宁波路、布曲河防洪堤、自来水改扩建等民生工程。 第六批援藏技术干部张光辉和胡勇多,先后在比如实施大小手术120余例,开展了比如第一例阑尾切除手术和气管切开术等,成功把5个病人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 比如唯一一所中学的孩子们,必须天天到附近的怒江去取水。2012年,宋诏桥中学老师赵梁杰牵头,联系宁波的企业家募捐145万元,打造“爱心水塔”工程,彻底解决了师生用水问题…… 20年时间,宁波的援藏干部用实际行动,收获了饱含藏民最高敬意的洁白哈达,也在当地留下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奉献”的感人故事。 第三批援藏干部赵剑光在藏期间,妻子身患癌症,但他依然坚守工作岗位;第四批援藏干部吴信忠母亲去世也没有离开比如;第七批援藏干部春节后早早返藏,不顾天寒地冻,积极参与值班巡逻…… 援藏一任,造福一方。 看,在那离天最近的地方,留下了阿拉干部的串串脚印,留下了宁波市民的款款深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