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鹏飞 伟大的灵魂往往具有双重特征,表面简单,内心复杂,表面冷峻,内心灼热。 《契诃夫的一生》的作者是伊莱娜·内米洛夫斯基,她原本与契诃夫同一国籍,只因二次大战流亡法国,被杀害时年仅39岁。传记是以文字叙述的方式重新建构传主的人生,内米洛夫斯基摈弃了拆解偶像的俗套写法,由于掌握了大量独家、真实、客观、不乏精确的第一手材料,她在梳理和筛选材料上深入透彻,真正做到去芜存菁、去伪存真,还原了契诃夫的真实面貌。这是一位打深井取水的作家。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钦佩和敬重,不因时空构成障碍,这是我读《契诃夫的一生》的真实感悟。 要真正读懂一个作家的作品,必须首先充分了解作家的人生阅历,唯有进入作家的内心世界,方能进入作品所反映的题旨。套用一句哲学用语,叫透过现象看本质。 内米洛夫斯基笔下的契诃夫是什么样的呢?混合着玩笑、伤感和平静的失望,长久保持水晶一般的冷漠;在疲惫和孤独的背面,始终希望捕捉到一丝让这个世界亮起来的清美光辉;他热心助人,可以为朋友赴汤蹈火,内心里,却对朋友的真实需要置若罔闻;他性格直率,却曾秘密地保存并销毁了自己以温柔的爱意创作出来的唯一一部长篇小说,没有任何人读过一行字。 1860年1月29日,契诃夫出生于俄国罗斯托夫州亚速海边的塔甘罗格,1904年7月15日在德国巴登维勒治病期间客逝异乡。他是农奴的后代,小小年纪就在杂货铺站柜台,从小被教导着服从长官,为得到每一小块面包向施予者道谢。 父亲在现实中屈从权贵的奴役,在自家的王国里独断专行,芝麻绿豆大的差池也会令他暴跳如雷。7岁的契诃夫被送去希腊人的学校就读,一间课室就是一所学校,一张板凳就代表一个班级,根据家长送礼的多少,老师随心所欲地让学生升级或留级。成绩不好,即遭家长与老师的双重鞭打。 长大后的契诃夫浪迹天涯,仅1876年至1878年的三年间,为避债务,他搬迁了11次,在别人家蹭睡蹭吃是常态。他19岁来到莫斯科,全家人住在教堂下面一间潮湿、沉闷、阴暗的地下室里,从窗户可以看到街道和行人的脚。 1884获得医学学士学位和行医执照时,他曾给自己定位:“医生是我的职业,写作只是我的业余爱好。”这时的他是沉睡的雄狮,苏醒后一鸣惊人。 他当自由撰稿兼职跑腿记者时,广泛听取社会最底层民众的呐喊。做记者的经历,磨砺了他洞察社会的能力。当医生的体验,养成了尊重客观事实的判别标准。 写作初始,人们讥讽他有一天会醉醺醺地死在某个门廊下。26岁那年,作家格里果罗维奇发现了契诃夫杰出的创作才华,致信预言他必定列入俄罗斯新一代最杰出的作家之列。“这封信的价值胜过了此前获得的所有证书,是一份既发给现在也颁给未来的赏金。此前,凡是跟我接近的人都用鄙视的态度对待我的写作事业,不断地好意劝告我不要用这种乱涂乱抹的行当代替正经的工作。”契诃夫致友人的信中如是说。鼓励能激发人无穷的潜力! 1890年契诃夫实地考察了萨哈林岛的监狱群。犯人在长时间惩罚之下练就了铁石心肠,看到同伴疯或死了,也感觉不到痛苦。他深思了三年后,创作出《第六病室》等解剖暴力帝国的系列作品。列宁在年轻时读了《第六病室》后,“觉得可怕极了,自己好像也被关在六号病房里了。” 晚年的契诃夫,在乡下尽力照料农民,建立学校,改造马路。但在一个遍体鳞伤的身体上清洗和包扎一个小小的划痕作用相当有限。也许你救起十来个人,可仍有千万人死去!在这广袤的帝国里修一条马路,整个交通依旧堵塞、中断。对一个蒙昧的民族而言,建一所学校,只能唤醒几十人的梦魇。悲伤、愤怒、疲惫的情绪牢牢攫住了契诃夫,加剧了他的病情。 他给世界的珍贵馈赠是20卷文集。他建立的学校已经成为百年老校,改造的马路还留有残痕,亲手栽下的小树苗已经长成参天大树。时空轮转,精神永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