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图为研讨会现场。(周维强 摄) |
本报记者龚哲明吴向正王佳 昨日下午,作为纪念王宽诚教育基金会成立30周年系列活动的其中一项,“人才·产业·融合”创新高端人才培养模式研讨会在宁波举行。此次研讨会由教育部、中国科学院和宁波市委、市政府主办,市委组织部、市教育局、市科技局和中科院宁波材料所承办。 整个研讨会分“科研创新人才培养与产业融合”和“高校人才培养与产业融合”两个专题,10余位国内外著名大学、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围绕主题,结合自身经历,作了精彩的演讲。现将部分专家学者的精彩发言摘录如下,以飨读者。 以互动交流促进人才成长 人物名片: 安东尼·奇塔姆 英国皇家学会副会长、德国科学院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英国剑桥大学教授,国际著名的材料学家。 青年科学家间的国际交流很重要。通过与国外同行业青年科学家的交流,本国的青年科学家能获得更快成长。王宽诚教育基金会在促进国内外青年科学家间的交流中成绩卓著。经常会在英国遇到中国的青年科学家,希望今后有更多英国的青年科学家也能到中国来交流。 对青年科学家的成长,每一个国家都面临着这样一个困难。特别是中国,论文多少往往成了判断学者水平的一个标准,但这一测量指标是片面的,是有一点危险的。希望能够鼓励青年科学家在科研中敢于失败,因为只有通过有勇气审慎的冒险,才能够取得更多的科学突破。 在英国,每年都会鼓励400至500名高校、研究院的教授、学者到工业企业工作一段时间。这种相互交流有助于教授、学者了解企业现状和需求,促进了工业和科学界之间的联系,进而使科研对接企业需求,实现合作。 年轻科学家要善于与他人合作 人物名片: 弗朗斯瓦·马蒂 法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世界著名有机磷化学家。 一般来说,知识不可能集中在一个人身上,作为一个化学家,你只能够看到一个方面;作为生物学家,他只能知道另一个方面。所以说,一个科学家的知识往往是片面的。如果你真正想要去创新,光凭借你自己的力量是不够的。你在写项目提案的时候,这个提案往往会受到你自己的学术专业的桎梏。所以,他们往往很难成功获得资金,有的人尝试了很多次,最后都失败了,因为他们没有意识到,其实他们的知识是片面的。 一般来说,一个人觉得知识欠缺的时候,只会去读和自身知识相关的文献。但是“不知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庐山中”,如果我们要想取得突破,光凭借自己是不行的。年轻科学家一定要注意,就是要知道如何去和其他人、其他专业开展合作,来更好地满足社会的需求。 跨领域合作推动科研创新 人物名片: 彼得·海篮子 英国伦敦英皇学院药学系主任、医药科学研究所所长和欧洲皇家协会研究员,为联合国及英联邦科学理事会提供咨询服务。 英国伦敦英皇学院医药科学研究所的制药学在世界上排名第一,制药方面在世界上排名第三。我们做了什么样特别的事情,才能在世界上排名前列?多年来我们研究所努力提高研究的质量。几年前我们做了一些创新型的事情,来进行部署研发。比如我们把制药的和搞制药学的专家们安排在同一个实验室里工作,开展合作研究。原来他们是分开的,现在合在一起,实践证明非常成功,明显提高了研究质量,这种跨领域的合作既推动了科研创新,又促进了人才的培养。 再讲讲一些提升我们科研质量的例子。在伦敦我们有一家自己的医院,规模很大,里面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心理方面的研究所。在那里,科研人员与一些实践者一起互动,结合临床开展医疗和药物方面的研究。同时,我们和中国的一些研究院也有很多合作,比如联合开展一项铁负载方面的药物研究。总的来说,如果想要去培养更多人才,研究单位可以与工业界之间,打破边界,开展跨领域合作,会取得很好的效果。 开展广泛性的国际科研合作 人物名片: 苏冰 上海交通大学王宽诚讲席教授、上海市免疫学研究所所长、教育部长江学者。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30年前我们被派到美国去接受培训,希望我们学成后能够回来帮助发展中国的教育事业。30年后,我觉得有所不同,王宽诚教育基金会现在也有同样的一个愿景,是希望让人才能够回来接受培训、教育。所以我在美国学习工作30年后回到了上海,在上海免疫学研究所工作,这是中国第一个专做免疫的研究所。 近年来,我们研究所广泛开展国际科研合作,发展得非常好。我认识几个在美国接受教育的优秀的免疫学家,他们也回国,在研究所里建立了最前沿的实验室,可以做世界先进水平的实验。研究所与一些国际上的大学和科研机构一道合作,来培养人才。与新加坡免疫学院、杜克大学学者等以及以色列、新加坡、英国、美国等国科研机构开展合作。 采用大平台模式培育人才 人物名片: 张杰 中国科学院院士、德国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工程院外籍院士、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上海交通大学校长。 互联网时代的来临,产业融合的趋势越来越明显,给高等教育提出一个挑战,高等教育如果继续按照原来传统学科培养人才的话,就势必造成培养的人才无法适应时代要求。 上海交通大学采取了四项举措:一是在过去10年时间里尝试采用大平台模式,对学生进行整合式培养,让他们对最新的科技变化有全面了解。二是5年前把传统的工程训练中心改成了一个创新的教育平台,设置了大量的创新实验项目,实施体验教育。三是与在上海地区98家企业建了一个教、产、学、研结合的联盟,邀请一些企业家到大平台给学生上课,使学生对产业需求有更深入了解,同时出台政策鼓励工科教授去企业工作几年,让他们去熟悉新产业变化。四是设置了创新创业大讲堂,已经连续举行六年,有1.2万名学生选择上这门课。 此外,3年前开始实施学生的创业计划,最近与地方政府和企业共建了0号湾,围着交通大学拓展了一些学生们自主创业空间,学生们拎着包进去试他们的想法。而且在试的时间里面,学校和地方政府给他们一定的生活费,休学半年到一年里面,假如一两年里面他觉得想法做不成,可以重回学校上学。 不同学科协同作战培育新兴产业 人物名片: 田之楠 香港大学工程学院院长,曾任俄亥俄州凯斯西储大学工程学院院长及教授。 回望过去上百年,每一个新兴产业都创造了巨大的经济增长。中国想真正成为一个超级经济体,需要能够开始创造新的产业。 在王宽诚教育基金会成立30周年的今天,怎样去培养、帮助年轻一代更好地应对这样一个挑战,大家都在尝试。 虽然目前没法精准预测,但一些行业已露出端倪,机器人就是其中一个。作为一个跨专业的行业,它需要机械工程、电子电器、计算机等领域的知识和技术。这些年,这些领域各自都有着飞速发展,但当下集成在机器人行业当中,把它推到下一个阶段,真正能够达到一个新的高度,需要这些领域的协同“作战”。 香港大学也在做这样一个工作,试着创造一个环境,让这些领域能够真正协同起来,并将机器人这一技术独立创造一个实体,汇聚所有相关行业的人。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都参与到这个研究当中来。学校也搭建平台,组织学生参加国际大赛,与各国团队同台竞技,真正拓展视野。 学校与企业合作创建“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 人物名片: 张汉荣 西安交通大学副校长、西安交大资产经营有限公司董事长。 怎么培养学生?每个学校都在探索。我们学校从去年开始筹划一个新的项目,在政府支持下,与国内国际上的一些大企业,共同建立“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 这个创新港,最大的特点是“市场化”,从人才引进、实验设备引进、实验室建设,到整个管理体系的设计,都将按市场化来运作。每一个课题,从立项开始,都以市场所需为出发点,不管是眼前的还是未来的。 这个项目目前正在积极筹划中,教育部和陕西省给予了很多关注,预计下个月可签订省部共建协议,与此同时,学校还将跟国内国际上的一些大企业在应用研究领域开展一些深层次合作,共建创新平台。 借这个平台,引进了1000人左右的海内外学者、青年人才,探索能够响应创新、驱动时代的高级创新科技人才的培养模式。 基于社会真正需求培养学生 人物名片: 乔安娜·纽曼 英国南安普敦大学荣誉研究员、英国皇家艺术学会会员、英国伦敦英皇学院副院长。 英国享有着世界上第二大的国际生群体。在我们校园当中,40%的教职员工来自世界各地。但从2009年以来,有越来越多的英国学生到世界各地求学,这是目前教育趋势的一个变化。现在英国的教育政策有一个重点,就是试着去理解这样一个趋势。 而且,要更加清楚产业需要什么、大学需要什么、研究工作需要什么,然后基于社会上的真正需求、工业上的需求,来培养我们的学生。要做到这一点,不仅仅在教育上,同时要在职业发展上,去帮助他们。 很多时候,我们还要说服我们的科学家,更多地去帮助学生拓展视野,帮助他们进行科研,提供他们实习的机会。 同时,我们需要更多地帮助研究院还有大学进行联谊,更多地和其他学校、研究院进行合作,这样才能更好地应对全球性的挑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