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慎良在《人民日报》刊文说,当改革进入深水区,“进”的动力何在?面对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一方面,我们必须增强改革的责任感、使命感,一如既往地加速推进改革。另一方面,我们必须重视改革的“慢变量”,更加协调系统地推进改革。 导致事物变化的因素,有“快变量”,也有“慢变量”。比如海浪的起伏波动,其“快变量”是今天海上有没有风。但决定海浪的真正原因是月亮,有了月亮才有潮汐现象。月亮,就是海浪的“慢变量”。 改革也有“快变量”和“慢变量”之分。“快变量”,是那些直接的、见效快的改革。而“慢变量”,则是那些深层次的,需要一个培育和成长过程的改革。比如企业改革,进行股份制改造是“快变量”,它可以让企业一夜间“改头换面”。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则是“慢变量”,需假以时日企业才会真正“脱胎换骨”。再比如户籍制度改革,统一城乡户口是“快变量”,而农民市民化则是“慢变量”。全面深化改革,需要在“快变量”上大有作为,更需要在“慢变量”上大显身手。 现实中,这种“慢变量”的改革,是看不见的“潜绩”,是更难啃的“骨头”。作为改革决策者,必须增强改革定力,保持改革韧劲,不仅努力让百姓尽快享受“改革红利”,也要尽力给百姓留下“未来收益”;不仅要有“吃力不讨好”的心理准备,还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气度和胸襟。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民众的广泛参与、社会各方的协同配合,就是全面深化改革最重要的“慢变量”。只有重视了这个“慢变量”,改革才能协调各方利益,汇聚各界力量,形成“砖连砖成墙,瓦连瓦成房”的局面。反之,一切改革皆如“壁里安柱”,既不稳固,也不会长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