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2版:国内国际新闻 上一版3
标题导航
dlrb
 
2015年09月23日 星期三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女作家冷冻遗体等待“复活”

现代医学离科幻有多远?

  “妈妈,我们未来见”,伴随着女儿的期盼,患胰腺癌病亡的重庆女作家杜虹的遗体被冷冻。杜虹期待将来能够通过解冻、移植等步骤“死而复生”。

  这一梦想真的能够实现吗?冷冻人体尤其是人脑,是科学实验还是商业骗局?现代医学距离科幻还有多远?

  冷冻大脑,能否“穿越时空”?

  61岁的杜虹是知名科幻小说《三体》的编审之一。据报道,这是我国首例参与人体冷冻保存以待“复活”的案例。

  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在读博士魏景亮,是此次人体冷冻手术中负责联络沟通的主要志愿者。据他介绍,2015年5月30日,杜虹离开人世后不久,医生即对其遗体注射相关药物,启动冷冻过程。经过灌注、降温、“玻璃化”的遗体,被送到位于美国阿尔科基金会总部。头部被分离保存在零下196摄氏度的液氮下,接受长期护理和保存。等待未来的科技能解冻头部、再造身体,实现“复活”。

  “这次冷冻遗体耗时1个多小时。家属支付费用为12万美元,包括头部保存费用5万美元、手术费3万美元,美方人员食宿经费4万美元。”魏景亮告诉记者,根据合同,只要条件允许,阿尔科公司将无限期保存遗体,并负责未来可能出现的复活过程需要的费用。

  魏景亮说,冷冻前的身体处理过程,并不是匪夷所思的高科技手段,其实一些环节用到的药品和器械都是比较常规的。

  阿尔科基金会网站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8月31日,基金会有会员1027名,保存有141具经过冷冻的人体。

  管“冻”不管“活”,质疑声四起

  据悉,目前世界上提供冷冻人体业务的机构还不多,且价格高昂。现阶段,这些机构能操作的只有冷冻和保管步骤,“复活”尚未被提上议程。魏景亮坦承,至于以后采取什么方式解冻,现有的机构还没有考虑。各个机构也没有对未来的“复活”做出任何承诺。

  据介绍,杜虹的家属与阿尔科基金会签署了一本长达54页的合同,合同中除详细规定了手术流程、费用和阿尔科基金会永久保存人体的承诺外,绝大部分篇幅向家属讲明了人体冷冻可能出现的风险和技术上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杜虹家属也向律师咨询了这一合同的合法性。

  中国有人参与冷冻遗体的消息传出,引发了学界乃至社会的关注,探讨质疑声四起。

  “我根本无法想象在零下196摄氏度保存的头部是什么样子。”中华医学会创伤学分会侯任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学会神经外科分会副会长江基尧曾经率先使用“超深低温技术”治疗脑缺血性疾病,他表示,相比于其他任何一种细胞,脑神经细胞尤其“娇嫩”,耐缺血缺氧的时间非常短暂,在常温下4分钟到6分钟就会发生不可逆损伤,难以想象在液氮中保存,更从未有过复温的探索。“这并不是医学的范畴,而是一种商业行为。”

  至于经过了冷冻复苏后的病人会保留多少之前的记忆和人格,业内多位专家表示都还只能臆测。

  决定生死,科学试验如何面对伦理挑战?

  “我不认识杜虹,但是关注她和家人的选择,钦佩这种先驱性的探索和尝试。”雨果奖得主、《三体》作者刘慈欣告诉记者,“但是我认为,以目前的科学技术水平,要‘复活’冷冻中的人体面临巨大障碍。”

  在刘慈欣看来,死亡是人类必然面临的结局,如果未来一旦有技术可以实现“永生”,那将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

  冷冻人体移植脑部“复活”面临着伦理难题。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功能神经外科朱宏伟教授称,人的思维意识主要由脑部产生,但是身体其他部分,例如心脏分泌激素,也有自主的节律,能对人脑产生影响,人脑移植后的新复合体到底是谁,他的社会属性如何,国内外没有明确答案。

  (据新华社上海9月22日电)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