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3版:宁波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5年09月24日 星期四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造血,让牧民真正走上致富路

———宁波对口支援青海五年间(上)

  ▲9月18日,牧民切增多杰(左)正在取水点取水。经过4个多月的施工,投资40万元在舟东、茶果尔两村兴建的人畜饮水工程竣工投用,彻底解决了两村183名牧民的饮水难问题。
  象征着宁波与天峻两地人民友好情谊的“甬峻文化广场”已于今年6月竣工。(严龙 俞永均 摄)

  □本报记者 俞永均 严 龙

  通讯员  许玉芬

  祁连山南麓,茫茫草原。

  面积近2.6万平方公里的天峻县,区域相当于两个半宁波,常住人口才4万。

  五年前,按照中央和浙江省统一部署,宁波对口支援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天峻县。

  对于地域广阔、人口稀少的天峻县,我市应该怎么帮扶?是直接给钱支援,还是撒下种子,等其慢慢发芽?近日,记者翻越日月山,绕行青海湖,奔赴天峻探寻宁波援青之策。

  140头牦牛的故事

  在天峻县江河镇,织合干和赛尔创两个合作社的牦牛项目是宁波援青扶贫的典范。

  2013年8月,宁波援青干部徐善燧到任一个月不到,他在走访调研中了解到:天峻不少乡镇成立了专业合作社,但由于经验不足,加之管理不善,经营举步维艰,甚至连工资都发不出来。

  “在这个纯牧业县,要改善牧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必须坚持输血与造血结合。”天峻县委常委、副县长徐善燧说。为此,他们用70万元援青资金买来140头牦牛,鼓励两个合作社的牧民以草场和牛羊入股,通过规模经营和科学管理增收。

  9月18日,记者来到织合干合作社采访,一大群牦牛正悠然自得地在草原上觅食。“每头牦牛日均产奶量有0.5公斤,按照12元/公斤的收购价计,我们光卖牛奶一块年收入就有15万元。”合作社董事长才让自豪地说,除了产奶,牦牛产下的牛犊也是牧民增收的来源之一。“算上出栏的牛仔儿,合作社全年收入有20多万元,平均每户入股牧民分红四五千元,入股多的最高可分1.8万元。”

  经幡引领牧民脱贫

  2014年6月之前,藏族女牧民扎保是织合玛乡的贫困户。一个援青项目改变了她的命运。

  在天峻县城一处不起眼的两层楼房内,不恰民族用品牧民专业合作社女工扎保,熟练地加工着经幡。一旁,印着各种藏文经文的彩色长条布堆满了仓库。“自去年6月上班以来,我每个月有了一两千元的固定收入。”她高兴地说。

  经幡是青藏高原上一道独特的风景。这些方形、角形、条形的小旗,被有秩序地固定在门首、绳索、族幢、树枝上,在大地与苍穹之间飘荡摇曳。

  去年6月,在援青资金的支持下,不恰民族用品牧民专业合作社应运而生。目前,这个合作社解决了社内8名贫困户的就业。“我们的员工既是生产工人,又是牧民,生意好时在这里加工,空闲时回家放牧,两头兼顾。”合作社负责人扎列介绍。

  试点高原生态鸡养殖,建立牛育肥养殖园区……五年来,一个又一个产业援青项目在天峻扎根,为当地居民特别是牧民开启了致富之门。2014年,全县牧民人均纯收入11787元,同比增长8%以上。

  记者手记

  记者在天峻县采访时,听到这样一个故事:当地有户藏民,300亩草地只养了3头牛,4只羊,年收入不到5000元。

  如何摆脱低效粗放的生产模式,让牧民走上致富路?按照现代产业的发展要求,通过规模化经营来增强“造血”功能,同时,结合少数民族地方特色,向民族用品加工等产业适当进行富余劳动力转移,这是宁波探索的一条产业援青路。

  实践证明,这样的援助深受当地民众欢迎。记者了解到,其与援青干部深入基层调查密不可分。为因地制宜做好产业援青工作,我市援青干部每周都要去牧区走访,面对面倾听牧民的心声和困难。对于从沿海地区过来的干部,常年奔波在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的天峻,真的非常不容易。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