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陈青 通讯员吴央央)吃月饼、放天灯,观潮赏桂、赏月走月……这些与中秋有关的习俗都是怎样的?华东师范大学民俗学研究所教授田兆元昨日在天一阁书院国学堂作了“中秋之约话民俗”的讲座。 关于月饼的起源有很多说法,田兆元在讲座中说,目前认同度较高的一种说法是:月饼起源于唐朝,原来的名字是“胡饼”,为吐蕃人所献,据说唐高祖还赋诗:“应将胡饼邀蟾蜍”。南宋才有了“月饼”这个名称,明代则明确指出月饼是为了团圆的意思。“中秋有了月饼这样一个重要的民俗物品,其地位就崇高起来了。” 吃着月饼赏月是中秋节的明显标志。在古人的描述中,月亮是如何诞生的呢?月中仙子嫦娥又是谁呢?田兆元在讲座中为大家释疑:“中秋节是传统节日中较晚才形成的节庆,但是关于月亮的传说却历史悠久。”《山海经》中有一个故事生动地描述了月亮的诞生:月亮是一位女神生的。帝俊的妻子常羲生了十二个月亮,她在一个叫日月山的地方,洗这些小月亮。帝俊是《山海经》记载中的创世大神。因此,月亮是帝俊的孩子,妈妈叫常羲。“今天我们知道的著名的月亮女神叫嫦娥,名字很相近,有人认为两者是一回事,也有人认为根本就是两个人。”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嫦娥奔月主题是离,中秋习俗主题是合,这两者的鸿沟如何弥合?田兆元说,中国的诗歌将中秋节变成了一个诗情洋溢的节日,“苏轼最后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些文字认同了世俗生活的美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