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鸣 天要下雨,自然现象;水往低流,自然规律。提出水往哪儿流,似乎多此一举。之所以要说道说道,是因为想起了两年前的那场遭遇。 台风“杜鹃”过后,城区一些地方的积水,让我想起了2013年的国庆节。那个长假的最后一天,几位朋友应邀驾车去奉化作客。出门时天已下雨,不以为然,觉得一时半刻会停下来。行至奉化城区,路面开始积水,心里也没慌。然而,饭后想回宁波,包括高速公路在内的几条公路均已无法通行,无奈在奉化住了两晚,直到10月9日下午才返回。途经柳汀街妇儿医院门前,积水仍过膝,只好涉水而过。“菲特”台风,使宁波市区一下子成了可以“看海”的地方。 应该说,“菲特”期间雨量大,持续时间长,是造成“宁波水城”的主因。然而,值得深思的是,为什么大量的水滞留在城市的地面上,不能顺畅地流出或排放呢?一个城市若不能很好地解决水往哪儿流的问题,城市洪涝很可能不是百年一遇、几十年一遇,而是数年一遇甚至每年一遇。国内一些城市防洪排水功能越来越弱,老天一下雨道路就被淹被堵,就是很好的例证。 从天空中落到地面的雨水流向哪儿?最方便最直接的途径应该是渗透到地下。然而,我们的城市裸露的地面越来越少,除了房子,到处是水泥浇筑的路面或硬质材料铺设的广场,水无法渗透,只能停留在地面上。向低洼地区、向河流和湖泊流去是水的第二选择。但实际情况是,城市的泄洪区被蚕食占用,一些河流被填埋,标高超高的道路成为阻碍水流动的堤坝,水无处可流。通过雨水管网和泵站排放是解决城市积水的主要途径,但效果并不理想。往往产生管网太小排放不畅,或大潮来袭潮水倒灌的现象,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城市洪涝问题。 那么,该如何解决水往哪儿流的问题呢?9月29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快雨水蓄排顺畅合理利用的“海绵城市”建设,这无疑是有效途径。所谓“海绵城市”,意指城市里的雨水能够达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要求,可以修复城市水生态、涵养水资源,增强城市防涝能力。建设“海绵城市”将带来理念的转变,技术的创新。需要改变以往硬质铺装、填河造地、围湖建楼、砌岸筑坝的开发建设方式,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多给城市“留白”,让水自然渗透。要创新“渗、滞、蓄、净、用、排”技术,让水患成水利,要疏浚河道、湖泊,扩大城市存水容器,必要时还可建造地下水库。总之,通过建设“海绵城市”,让城市远离水患,成为人们安居乐业的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