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7版:文化视点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5年10月08日 星期四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白湖诗社 风雅家族,名动浙东

  “种德堂”旧照
  《湖海阁藏帖》
  叶谱山《水石居遗诗》

  “正值中秋明月夜,阗阗箫鼓闹龙舟”,这是白湖诗人叶声闻为我们描述的昔日慈溪鸣鹤的中秋民俗风情。慈溪鸣鹤,是一个有着千余年历史的慈北小镇,是一方因鹤命名的祥瑞之地。这里依山面湖,钟灵毓秀,是慈溪境内保存最完整的水乡古镇。

  美丽的白洋湖、杜若湖碧波荡漾,孕育滋养了鸣鹤灿烂的文化。200年前,鸣鹤叶氏士子就在这一方美丽的土地上,结社吟诗,运斗以酌,扣舷而唱,名动浙东,构成了白洋湖畔最美丽最风雅的风景。

  白湖畔涌现“一门唱和”

  据《宁波市志·文化·文艺创作》列表记载,两宋以来,宁波地区共有诗社46家,其中清代达30家,有成立于顺治年间陆宇燝等主盟的“湖上七子诗社”、康熙年间李邺嗣主盟的“南社”、乾隆年间全祖望等主盟的“吟社”、嘉庆年间姚燮主盟的“蛟川诗社”等。成立于清道光年间的白湖诗社,在“主盟者及参加者”一栏中明确记载“慈溪鸣鹤叶元墀、叶元堦,参与者叶氏族人”。白湖诗社是两宋以来宁波地区唯一一个家族诗会。

  鸣鹤叶氏素为慈溪望族,清时更以药业和诗文名闻一时,出现父子同为进士、举人,父子、兄弟、伯侄同为诗人的奇迹。乾隆时,叶天霖经营药业,成为鸣鹤首富。叶天霖有六个儿子,这兄弟六人除长兄叶荣外,皆有诗名,老二叶声闻、老三叶燕、老四叶谱山、老五叶灿、老六叶炜,皆有诗集问世。叶声闻著有诗集《守瓶斋诗草》《艾庵诗草》《吾山集》,首倡白湖竹枝词。叶燕著有《白湖诗稿》,叶谱山有《水石居遗诗》,叶灿有《星五诗草》,叶炜有《鹤麓山房诗稿》。时人评价为:“兄弟一门相酬唱,或乘兴与二三知己放棹白湖,挈杯传花吟啸风月,见者有宗之太白。”这是白湖诗社的开始,也是它的第一个创作高峰期。

  1801年,叶炜辞官南归,在《都门留别同人》一诗中曾写道:“关心白社贪酬唱,握手青门奈别离。”诗中的“白社”即是白湖诗社,表明至迟在1801年,叶炜兄弟即以白湖诗社为旗号,开展诗歌创作和交流活动。至其侄儿元字辈,文风尤盛,叶炜儿子叶元墀、叶元堦在他父亲和几位伯父的影响下,在鸣鹤主盟成立白湖诗社,吸引了当时浙东名家姚燮、孙家谷、厉志的积极参与,形成白湖诗社第二个创作高峰期。

  后来在此基础上,叶元堦又在宁波月湖畔与姚燮、孙家谷、厉志结成“枕湖吟社”,风流文采,照耀一时。令人痛惜的是,叶元墀和叶元堦30多岁相继过世,白湖诗社遂趋向没落。叶元墀、叶元堦昆季分别有《海轩遗稿》、《赤堇遗稿》流传于世。白湖诗社元字辈诗人及诗作还有叶元基《闲园诗草》、叶元坚《平桥诗草》、叶元垲《睿吾楼诗集》、叶元封《湖海阁诗稿》、叶元壁《喻指轩诗酌》等。自嘉庆元年到道光年间,白湖诗社繁荣发展40余年。在此期间,诗人们“运斗以酌,扣舷而唱”,诗歌创作一派繁荣。吟诗作文,结集刻印的作品有32种近80卷。父子、伯侄、兄弟一门唱和,成为浙东诗坛佳话。

  白湖诗社定期或不定期地举行诗会雅集,联句切磋,提升才艺;又以诗会友,广交诗友。中秋佳节,泛舟赏月,喝酒吟诗,是白湖诗社的美丽约定。“镜湖亭外隐山前,水色山光晚更妍。好待月明风定后,一帆载酒放歌船。”这是白湖诗会的生动写照。叶元堦《怀同社诸友》中写到“我本鹤山鹤,翱翔于十洲。长鸣招伴侣,云水共邀游。”以此表达对同社诸友的怀念及寄情山水、长啸共吟的愿望。叶元堦从小失母,弱冠之年又痛失父亲,因此,诗社诸友就是他可依赖的亲人、知己。按叶元堦《赤堇遗稿》厉志所作的序言所写,厉志比元堦年长20岁,因此厉志对于他来说是亦友亦师亦父的关系。叶元堦英年早逝,厉志在编定完叶元堦嘱托的遗稿后,继而病死。姚燮在《赤堇遗稿》中这样写道:“二君者(指厉志和元堦),余之心友也,生虽异县,居聚必以恒,非二君切劘之力,余今日当不能诗也。”白湖诗社诗人们志同道合,切磋诗艺,开阔了诗歌创作的意境,提升了诗歌创作的质量。

  从叶氏家族的诗稿中可以看到,当时白湖诗人们的交友范围非常广泛,儒、仕、商、僧,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交友圈子,产生了广泛的文化效应。粗略统计叶炜的《鹤麓山房诗稿》,所交往、唱酬的友人有150人之多。著名的有明州太守邓廷桢、宁波学府戚学标、宁波名士林淡吾、鄞江诗人王涛、余姚名士朱文治等。

  风流终被雨打风吹去。如今白洋湖依然微波荡漾,可白洋湖畔的诗会雅集,早已消逝在历史的风云中,白湖诗社的诗稿,大多邈不可得。从目前能查阅到的白湖诗社的部分诗稿中,可以发现,这些诗歌大多取材于社会现实,写实性强,贴近生活。除家乡慈溪外,杭州、宁波、温州、上虞、余姚、鄞县,足迹所至,皆入诗题。生活中的见闻感受,喜怒哀乐,一一写来,带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读来有一种亲切的地缘感。同时,每个诗人拥有不同的生活经历、思想个性,他们的诗歌带来不同的审美体验。如叶声闻诗温柔敦厚,情感醇厚,诗歌题材上尤其关注民生民计;叶燕才气过人,爱憎鲜明,嬉笑怒骂皆成诗篇;叶谱山诗精巧耐读、意蕴丰沛;叶炜善于捕捉生活中的诗意,他的诗细腻传神,具有较强的思想性和艺术表现力。

  白湖诗社是一个家族诗会,所以白湖诗人的众多诗稿,可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产生了大量父子、兄弟、伯侄之间的唱和诗、感怀诗,诗歌成为叶氏家族成员交往、交流的思想情感纽带,这是叶氏家族诗会的一大文化亮点。

  竹枝词浓缩风土人情

  在叶氏众多白湖诗人中,叶声闻首倡白湖竹枝词,他以这种文人民歌的诗体,反映家乡鸣鹤的风景、风物、风情,可谓独树一帜。叶声闻的诗歌继承了我国古典诗歌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诗歌内容多取材于社会现实,真实地反映社会生活,表达对民生的忧与乐。其族弟叶愚《东汀小稿》中一诗《跋族侄琴楼追和白湖竹枝词》写到:“闲向吟窝赓楚调,乌衣门巷有家风。”后自注:“词为其世父艾庵先生首倡。”明确了白湖竹枝词为叶声闻首倡。

  竹枝词是带有民歌形式的文人诗体,多写当地风土人情和男女恋情。叶声闻创作的白湖竹枝词共计30首,收于《艾庵诗草》中。这30首后又刻入其子叶元封的《湖海阁藏帖》卷八,从中可以看到叶声闻在诗歌和书法方面的造诣。

  “侬家旧住白湖涯,湖水东流斜复斜;记得静观楼夜月,尊前一曲浪淘沙。”这是叶声闻白湖竹枝词的开篇,以通俗易懂、朗朗上口的语言,勾勒家乡的水乡风貌,引出对家乡风景、风物、风情的吟唱。“梅子熟时看播谷,楝花开后听缫丝”,“湖头大麦已登场,湖尾齐齐小麦黄”,“夕阳一片樵歌起,得得挑来夏白柴”,这些诗句描绘了旧时鸣鹤田园景象及生活劳动场景,呈现出田园牧歌式的江南小镇风貌。“怪道游人如蚁集,今年社火胜前年”,“一簇红妆闻笑语,湖西山下踏青归”,“正值中秋明月夜,阗阗箫鼓闹龙舟”,又一一为我们展现了社日、踏青、中秋等节日活动的民俗风情,具有浓郁的地域文化特色。

  叶声闻之后,白湖诗社的诗人们继续创作竹枝词,“缮稿成轶,题咏如林”,足见当时白湖竹枝词唱和之多,创作之盛。但因为年代久远,这些诗大多散佚。流传至今、能查阅到的仅有叶声闻及其族弟叶愚、侄子叶元墀、同乡邑人姚立庵等拟写的白湖竹枝词,共计92首。

  值得一提的是,叶声闻的族弟叶愚所写的追和白湖竹枝词,着笔于亲历的“乡党故实”,描摹鸣鹤当时的人文景观,抒写鸣鹤的地名由来和杜湖五磊间的古迹遗踪,为我们展示了更为深广的鸣鹤山水历史文化。“鹤皋名自虞公著,寥落青门旧子孙”,这说明了鸣鹤地名的由来。又有“千百余年人代改,尚流古井属颜家”,诗后自注:“里谚云,先有虞颜姜,后有鸣鹤场。今乡既以虞氏得名,杜湖中复有姜郎堰,故借汉事为比,近村更无姓颜者,余旧居大门旁颜家故井尚存。”诗句和里谚清晰地表明先有虞、颜、姜姓人家,后才有鸣鹤这个地方。一个地方的历史沿革曲折漫长,白湖竹枝词以通俗的诗歌形式浓缩反映了鸣鹤的历史变迁。

  白湖诗社的诗人们凭着对当地山水胜迹、风土人情的一片深情,所创作的白湖竹枝词达到了内容与形式的完美融合,富有民歌色彩和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

  药名诗凸显家业背景

  “药有千年健,人无百日红”,这是白湖诗人叶愚所写的诗句,诗巧妙地嵌入“千年健”“百日红”这两种中药名,表达对人生的感慨。在白湖诗人的众多诗稿中有不少药名诗和涉及医药题材的诗,体现了诗人对传统中医药的熟悉和运用。诗中有关医药的“故事”,显示了叶氏家族产业背景,也显示了我国文人兼习药理的文化传统。 

  享誉杭州、温州的叶种德堂、叶同仁堂都是叶家的产业,这为诗人们的诗歌创作提供了物质保障,也成为他们诗歌创作的文化背景。白湖诗社的主要成员叶谱山,曾任长芦盐运司运判、刑部山东司郎中。晚年辞官后,在杭州创办药肆,号“种德堂”,即现所称的“叶种德堂”。叶谱山性耽吟咏,与兄弟友生相切磋为诗歌,有《水石居遗诗》流传于世。叶谱山性格豪爽、仗义。按诗稿前钱栻观察使序言所写:“君性伉爽,与人交以直谅自许。急人之急如己急。戚倘以匮乏告,皆量与之,至远近有义举……”他在家族内外享有极高的威望,后人称为“四太公”。

  叶谱山精于岐黄之道,他曾写过《老少年》一诗:“纵识随时合培植,而今到老自清华。托根只植传传土,是叶都成片片花。真气一团长蕴蓄,精光五彩散槎枒。满庭绚烂秋风里,呑得炉中几粒砂。”他写老少年蕴蓄真气,布散精光,进而能满庭绚烂,这岂非是得道“真人”?他还设问:修炼达到如此境界,请问你吞下了炼丹炉中几粒丹砂呢?诗借“老少年”真实地反映了作者的思想。

  晚年因经营药肆,叶谱山常往来于慈溪鸣鹤与杭州之间,这扩大了诗歌创作的题材,在艺术表现上也更臻于成熟。在杭州时他曾写感怀诗《除日前七日客中病作》:“苍浪须发渐如银,强饭他乡总怆神。”“强饭他乡”透露了他当时在杭州经营药业以谋生的实际情况。叶谱山有6个儿子,他去世时,最大的儿子叶元圭才13岁,所以,客居他乡,他最担心年幼的孩子。

  而与叶氏兄弟同宗高一辈的叶锡凤,是叶炜的老师,也是白湖诗社的前辈导师。乾隆年间其父叶心培在温州开设了同仁堂药铺,即现在所称的温州叶同仁堂。叶锡凤家学渊源,“先祖父朴林公绩学笃行,为乡里圭臬”。叶锡凤对佛教、《易经》皆有深入研究,著有《金刚经心得》《心经心得》《阿弥陀经心得》等著作,而《磨兜坚斋文集》八卷则凝聚了他对《易经》的研究精要。按照其族侄叶燕的诗所写,叶锡凤还是一位玉树临风、神采斐然的美男子,即现在所说的“高富帅”。“先生磊落人,神骨器天庙。时整夏侯衣,不侧独孤帽。胆躯两俊伟,顾盼绝摹效。”此诗写出了叶锡凤的相貌和神采,说他非常注意自己的穿着仪表,他的顾盼神韵无人能效仿。

  叶锡凤出生在温州,5岁时随父回归故里,9岁时父亲去世。因家务冗羁,他40岁才再次踏上温州出生之地,自此以后每三四年皆一往,前去经管温州同仁堂药业。按现在的说法,他实现了从私塾老师到药业掌门人的华丽转身。自1783年至1800年,叶锡凤六次往返于慈溪、温州之间。旧地复行,亲情重温,“情之所触,托之篇什”,就有了《瓯游草》四卷。旧时从慈溪到温州,昼行夜宿,跋山涉水,非常艰难。慈溪到温州相距约500公里,需经过宁波、奉化、宁海、天台、台州、黄岩、温岭、乐清等县域。根据叶锡凤《瓯游草》中所记,路上往返得20多天。他每次年底前去温州,年初返回,因此在山区常常遇到暴风雪。《瓯游草》真实地反映了作者往返慈溪、温州行路之艰难,直观生动地向人们展示了温州叶同仁堂先人创业守业之路的艰难,也为我们了解叶同仁堂药业悠久的历史文化提供了真实而生动的信息。

  诗之余更有书画遣兴

  诗书画,三位一体,是中国文化的悠久传统。叶氏白湖诗社,在白洋湖畔组织诗社雅会,既有运斗以酌,扣舷而唱;又有挥毫泼墨,书画遣兴。受邀参加诗会的名家如朱文治、王涛、姚燮、厉志、孙幼莲等,皆工诗书画。在叶燕、叶炜、叶元墀、叶元堦等白湖诗人的诗稿中,有大量关于诗社雅集的唱和、联句和题画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充满了诗情画意的艺术美感。叶元堦曾写过《题厉山人画梅伯探梅图赠别梅伯》一诗。梅伯即姚燮,此诗写叶元堦、厉志、姚燮三人雅集又赠别的情景,当时厉志画《梅伯探梅图》,元堦题诗,诗画相映,赠别梅伯,体现了三人的金兰之交。画中景、画中人,与真实的景、人融为一体,画面高雅唯美。据《慈溪县志》记载:“(元堦)喜画兰,亦有骚人之致。”叶元堦曾写过《自题画兰》诗,题写在自己画的兰花上,以诗突出画中兰的神韵气质。

  叶氏白湖诗社成员,除吟诗作画外,还收藏字画、碑帖。他们凭着雄厚的经济实力,广泛的交友关系和精准的艺术眼光,收藏有大量的字画艺术精品。叶元墀有诗《题张船山太史山水画图》,他用诗的语言评价了张船山太史山水画的艺术成就,最后写道:“是谁拾得是谁遗,辗转几处落吾家。从今宝爱不复失,与诗并藏传远遐。”可惜的是因为年代久远,这幅“从今宝爱不复失”的山水画早已同其他字画一样,飘散在历史的风尘中。

  白湖诗社的“诗二代”叶元封,爱好作诗,朱文治称他“好学诗”,著有《湖海阁诗稿》。他于道光年间刻成《湖海阁藏帖》八卷,珍品辗转流传至今,从中我们可一窥叶氏家族字画、碑帖收藏之盛况。根据《慈溪鸣鹤叶氏宗谱》记载,叶元封,字建侯,号梦渔,候选布政司理问,加二级,诰授奉直大夫。叶元封一生交游广泛,与同时期的书画家、收藏家、诗人、书画商等有着极其密切的联系,这为他刻成《湖海阁藏帖》提供了充分的资源条件。

  据介绍,《湖海阁藏帖》拓本存世无多,现天一阁藏有全帙八册,为朱赞卿先生旧藏本。另有一套全帙八册,现为慈溪一藏友所购得宝藏。《湖海阁藏帖》共刻石九十一方(另有八条书签、一条函签需刻石一方,实际需刻石九十二方),囊括了明清77位书家的作品,堪称洋洋大观。而帖中书家,以江浙一带的名家为多。如有明代沈度小楷《大悲阁记》、王守仁行书《论聚会规程》、祝允明行书《桑寄生传》、文徵明小楷《滕王阁序并诗》、董其昌行书《书王维、岑参、杜甫七律诗》,有清代姜宸英小楷《圣驾巡行江浙颂》、王士祯行书《与老年兄书》、郑燮行书《题画兰》等。《湖海阁藏帖》在第八卷中刻入叶声闻的数件作品,如行书《寄怀四香、少仙二词长》、行书《白湖竹枝词三十首》等。因此该藏帖带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家族印记,具有独特的人文价值与文献价值。《湖海阁藏帖》辗转流传至今,是慈溪现境内仅存的一部丛帖。

  如今漫步白洋湖畔,回想200年前白湖诗社的风骚雅韵,仿佛还能听到前辈乡贤的用心歌吟。是的,山水依旧,诗歌不老。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