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徐欣 通讯员郑成昆 朱麟)依靠人工,每人每天仅能脱壳25公斤虾,而且对工人皮肤造成伤害,甚至产生病毒污染等食品安全问题。4年后,宁波食品机械装备制造研发有望实现新突破,并同步应用于水产加工等领域。“日加工10吨虾贝超高压首套示范样机关键技术研究”日前在我市启动,标志着宁波正式开展超高压应用及加工设备研发。届时,宁波投产的设备一天可以脱壳10吨虾贝。 据悉,该项目是今年我市本级财政资助金额第二的公益类重大专项,已通过宁波市科技局立项,项目总经费912万元,其中宁波市财政资助600万元,其余312万元经费由相关企业配套。项目由宁波市农科院牵头,汇聚中国农业大学、宁波大学、湖北省农科院等高校和科研院所,以及宁波星箭航天机械有限公司、宁波南联冷冻食品有限公司等企业的技术力量,针对虾贝人工脱壳加工技术既低效又不安全,集中研发“一套设备、一套技术参数和一条生产线”,并通过设备与技术的产业化示范应用,实现水产品超高压装备零的突破,提高虾贝加工效率、产品品质与质量安全性。 中国农业大学廖小军教授告诉记者,超高压技术的研究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但我国超高压液压元件局限于小流量,还不能应用于在线的生产设备。而在国外的一些大型企业,如可口可乐、星巴克等早已规模化应用,有效减少了果汁中防腐剂等添加剂的使用。 据市农科院加工所所长凌建刚介绍,该所已有一台小型超高压设备,在果汁领域使用,保持了营养风味,可实现冷链流通。目前此类设备进口价格在1000万元左右。而水产品的冷鲜加工已成为超高压加工技术的重要应用领域。总体上,超高压技术在水产品脱壳中的产业化应用仍处在起步阶段,在国内尚属空白。 “现在宁波南联冷冻食品有限公司300名工人,每人每天仅能脱壳25公斤虾。”凌建刚说,传统虾贝脱壳方式不仅效率低下,而且容易伤到工人手上皮肤,甚至涉及氯霉素超标等食品安全问题。众所周知,宁波盛产海鲜,是东海之滨的“渔家乐”,水产捕捞占全国的10%以上,年产虾贝38万吨,产值超过20亿元,年出口虾仁4748吨,产值约1.2亿元。本项目产学研优势互补,拟研制的超高压脱壳设备将大幅节省人工,实现机器换人,降低生产成本,带动产业发展,推广潜力巨大。 项目启动会上,行业专家充分肯定项目的现实意义,并认为本项目具有开拓性和先进性,创新之处在于与产业实际紧密结合,充分调动了科研院所和为国家高新技术研发作出重大贡献的企业团队,如顺利完成,将在4年内建成设备并直接转化为生产线,打通全产业链,产生不可估量的经济效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