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黑马大赛新材料行业大赛前后历时半年,跨越半个地球,观摩人数累计数千人,激发了新材料行业资源的瞬间爆发,大幅推进了宁波新材料科技城的产业集聚进程。图为大赛现场。(杨绪忠 摄) |
本报记者 杨绪忠 通讯员 陈雅 杨江 ■50个项目争夺三项大奖 昨天,2015黑马大赛全球新材料行业大赛经过激烈比拼,3大奖项从50个项目中脱颖而出,过氧系统、北京中科纳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和宇瑞上海化学有限公司分获最具投资价值奖、最佳商业模式奖、最佳成长性奖。另有12个晋级项目将到北京参加年底的黑马大赛总决赛。 总决赛最亮眼的环节是三项大奖的争夺,参赛的6个团队从最初的城市选拔赛获得晋级资格,又在总决赛闭门小组赛中披荆斩棘、脱颖而出,作为各自所在的上海、武汉、深圳、硅谷、波士顿、北京六大城市赛区的优胜者,争夺大奖。 宁波新材料科技城招商总监谭政磊介绍,此届黑马大赛新材料行业赛前后历时半年,跨越半个地球,观摩人数累计数千人,激发了新材料行业资源的瞬间爆发,为新材料创业者创造了发展的机遇,也为处于初创期的优质新材料项目提供了培育的土壤,同时大幅推进了宁波新材料科技城的产业集聚进程。 ■高层次项目引资金热捧 “本次参赛的50个晋级项目涉及的新材料细分领域包括节能环保材料、电子信息材料、生物材料、高端装备材料、新能源材料、汽车材料等市场应用性较强的新材料创新领域。”据大赛主办方介绍,这批项目具有突破性的核心技术,团队力量实厚,具有较高创新性和成长性,在工用和民用领域都具有较高的产业应用价值。正因如此,这些项目大多受到了各路“资本大鳄”的青睐。 参赛现场,美国田纳西州大学化工博士戚鸣带来的“过氧系统”项目引得评委的一致好评。“这是专注于双氧水生产的一种新工艺,其特点是采用高效电解的工艺生产双氧水,只消耗空气、电和少量水,是完全绿色无污染的工艺,而且生产规模可灵活调控,易于推广。”戚鸣介绍,在耗电量小,没有运输储存成本的情况下,该项工艺生产双氧水的成本比传统方式低50%以上。而双氧水的每年产值在30亿元,预计在生产成本降低的情况下,到2020年会逐渐取代含氯类氧化剂达到50亿美元的产值。 “我们希望融资1500万元,帮助我们完成商业规模的产品原型建设和在顾客场地内的试运营。”戚鸣表示。最终,评委给了这个项目最高分,有投资机构当场表示出投资意愿。 在大赛的牛投众筹环节中,曾获宁波十大创业之星的陈松标推介了他的“云净水”项目。“我们这个项目采用租售结合的方式,为消费者提供自主研发的直饮水设备,预计将很快能替代传统的桶装水市场。”陈松标显得自信满满。这个项目被专业机构估值4000万元,引来现场观众的热捧,200万元的融资额当即被一抢而空。 去年,首届黑马大赛全球新材料行业大赛吸引了来自北京、上海、宁波、香港、台湾、美国硅谷等地的280余个新材料创业项目,促成创业项目融资26笔,总额达3.9亿元。已落户新材料科技城的项目3个,分别为宁波英飞迈材料科技(材料基因)、宁波新瑞清科(液态金属)、宁波英纳特(3D打印钛粉材料)。在跟进培育的项目6个,未来均有非常大的发展空间,有望在宁波新材料科技城绽放异彩。 ■新材料站上时代风口 新材料产业正成为宁波的新名片,天时地利人和的要素集聚,助力宁波新材料站上产业的“风口”——— 从“天时”来看,市委、市政府制定实施了宁波市新材料高技术产业基地发展规划等一系列政策,并连续承办黑马大赛全球新材料行业赛和其他相关赛事,发起成立“中国新材料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宁波正逐渐成为聚“黑马”、产“金蛋”的新材料“产业大港”。 从“地利”来看,宁波从制造业大市向制造业强市的“蝶变”,对新材料产业产生了强烈的催生效应,现已集聚规模以上新材料企业1299家,涌现出韵升、中银电池、博威、江丰电子、万华等一批拥有核心技术的高成长性领军企业,产业规模超千亿元,为新材料产业发展提供了一个营养充沛的“母体”。 从“人和”来看,新材料产业发展离不开人才集聚,而宁波走出了一大批蜚声中外的甬籍院士,孕育了一大批工商界巨子,这些人才资源优势是推动宁波新材料产业再上新台阶的中坚力量。 在优质要素基础之上,作为全国首批建设的七个新材料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和国家新材料成果转化及产业化基地之一,经过初创时期的艰苦努力,宁波新材料产业已初步形成了“做新材料来宁波、看新材料到宁波”的品牌效应,未来,势必在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等方面向高端迈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