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为二老在国家大剧院参加演出。 (黄博 摄) |
□本报记者 沈孙晖 象山记者站 俞莉 陈光曙 9月底,中国国家大剧院隆重举行了中央民族乐团《国乐风采———土地与生命的赞歌》音乐盛典。其中,运用象山石浦“细什番”、渔家号子为音乐元素创作的乐曲《开洋》,作为压轴节目登场。这是象山民间音乐首次登临国家大剧院的舞台。演出时,台前两位身穿白色中山装、敲锣打鼓的老人显得“星光熠熠”。他们是节目的特邀演奏嘉宾、石浦民间艺人———65岁的陈永国和78岁的俞开中。 石浦“细什番”是一种旋律和锣鼓交替应用、打击乐器和丝竹乐器竞相交织的器乐演奏,距今已有一百多年历史。2006年12月,它被列入象山县非物质文化遗产。 陈永国是石浦延昌人。他说,当年师公王尚生到福建泉州学来“细什番”后,在延昌一带组建了石浦首支民间乐队。“‘细什番’传到我这已是第三代了!”陈永国告诉记者,他12岁学拉京胡,15岁加入师父的民乐团队,一直演奏“细什番”和民间小调。陈永国属于“一专多能”:京胡、二胡、板胡、四弦胡、敲锣……样样拿得出手,其中板胡是他的强项。 俞开中和陈永国一样属于多面手,他最拿手的是打击乐。“我8岁开始学习民乐打击乐,现在虽然年纪大了,但音乐细胞可没退化,打击乐曲一听就会。”他自豪地说。 此次表演的《开洋》,由中央民族乐团著名作曲家赵东升老师作曲。从去年开始,赵老师带领创作团队,多次赴石浦采风,并与陈永国、俞开中等当地民间乐手交流。而二老的精彩演奏,也给他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在发现石浦非物质文化遗产“细什番”的美妙之处后,“细什番”被采撷、融入《开洋》中。整首乐曲创作完成后,9月中旬,中央民族乐团与象山县文体局联系,邀请陈永国和俞开中作为嘉宾,在国家大剧院与乐团乐手合作演奏该曲。 “听到这个消息,太激动了!”陈永国连呼“想不到”,“我们以前也就上过市级舞台,拿了多次金奖,但登上国家级舞台,还是第一次!” 此次合奏,二老负责“细什番”中的敲锣、打鼓,表演时长2分钟左右。陈永国敲的是“七星锣”,由6面小锣1面大锣组成,“这种锣唐朝时就有了。”而俞开中打的是“细什番”专用鼓,由2个双面鼓、1个单面鼓和纲同板组成。 《开洋》中融入的“细什番”旋律基本没变,这对二老来说可谓驾轻就熟,“陪伴了几十年,闭着眼睛都能演奏。”9月23日,他们进京后,与中央民族乐团的乐手排练了两天半时间。 9月26日晚演出开始,乐团将二老安排在台前指挥旁边。进行到演奏乐段前,两人齐刷刷站起来,随着指挥左手一指,欢庆的锣鼓敲打起来,与“细什番”的旋律水乳交融,“渔民满载而归”的喜庆气氛在剧场内蔓延!演出完毕,台下掌声雷动…… “我们是演奏着‘细什番’慢慢变老的,希望陪伴它一辈子!”采访中,陈永国摸着手中“上年纪”的板胡,动情地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