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市民在宁波市美术馆观赏综合材料绘画作品。(记者 周建平 摄) |
本报记者 陈青 通讯员 徐良 “综合材料绘画既是对传统的尊重,又是对现代开放、包容、创新态度的体现,展览很符合宁波城市定位,展现了宁波的远见和魄力,它的学术性、导向性将全面推进综合材料绘画在新时期的发展。”昨日,作为第二届市民文化艺术节重头戏之一,2015·首届全国(宁波)综合材料绘画双年展在宁波美术馆启用4个主展厅,展示入选作品139件(其中优秀作品28件)以及评委作品14件,中国美协秘书长徐里在开幕式上如是说。 全国2000余位作者投稿 首届全国综合材料绘画双年展以“多彩中国梦”为主题,自今年5月份启动征稿,历时3个月,来自全国32个省、直辖市、自治区以及港澳地区的2000余位作者投稿。经评审委员会初评、复评,最终有167件作品脱颖而出,被选入本届展览,其中优秀作品28件。 昨天展出的这些远看像是水墨、油画、版画、漆艺、装置的作品,通过近距离观察,才能发现它们使用了不同的创作材料和创作手法,如杜华《印象水墨》、王来文《香自远》等类型作品,兼具传统性和现代性。有的艺术家在表达内在情感时,通常选择与之对应的视觉精神性的材质,如方达成将破旧的铁皮,经过拼贴、焊接以及腐蚀等手段,创作出巨幅作品《焚灭祭》,散发出一种令人震撼的张力……徐里认为,这些作品以综合材料独有的绘画表现语言营造出一场视觉饕餮盛宴,以独特的美学意境为时代传神写照,赋予综合材料绘画以宏阔的情境和良好的发展前景。 宁波有两件“优秀作品” 在28件优秀作品中,有两件属于宁波艺术家,它们是魏惠东的《致卡夫卡I》和鲍贤杰的《源木》。 魏惠东很推崇“把一种东西做到极致就是美,重复真的可以产生力量”,他尝试着把油画和版画的技术语言结合起来,利用重复的艺术语言创作了《致卡夫卡》系列。《致卡夫卡I》采用25张骷髅头的排列,暗红色的甲虫如网状般整齐、均匀地散落在画面中,“如电脑复制粘贴的技术,形成一种重复叠加的视觉冲击力。”展览现场有观众认为,“仿佛释放了一种来自现实生活支离破碎的东西”。 鲍贤杰的《源木》,灵感来自小时候外婆家的老房子:“老房子都是旧旧的,阳光照进来,屋里光影斑驳的感觉。”画面上凹凸不平类似废旧木条的视觉效果,也是由麻布和大漆的结合制造出来的。这幅作品鲍贤杰今年7月刚刚创作完成。“宁波的漆画最早可以追溯到河姆渡时期,这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大漆完全干燥需要时间,《源木》花了将近40天才完成。画面上显现的红色、白色,是因为下面垫了银箔、金箔。随着湿度和温度的不同,有时候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双年展是一个了不起的开始” 市美协主席孙佩梁介绍,目前在全国综合材料绘画领域,北京、浙江、山东、广东属于先头部队,“此次双年展复评全国一共入选167件作品,宁波有16件。这几年宁波各方面很关注综合材料绘画包括当代艺术这一块,已经连续搞了三届当代艺术展,成为浙江省乃至全国当代艺术传播与展览的重要阵地,目前以年轻人为主的艺术家队伍近百人。” 他告诉记者,去年的十二届美展设了综合材料绘画展区,得到了美术界的高度评价,新的画种产生促成了首届综合材料绘画双年展举办。“我们认为,最主要的是宁波艺术氛围浓厚,具有一批不断探索的艺术性人才,而且宁波开拓创新的城市气质吻合展览所体现的特色,有助于宁波打造新的城市形象。” “综合材料已经是国际上最通用的当代绘画形态,正在重新成为当代绘画的新常态,所以首届全国(宁波)综合材料绘画双年展是一个了不起的开始。”昨天,中国美院跨媒体艺术学院院长、著名策展人高士明说,“展览质量非常高,应该把握时代的机遇,将双年展办成全国综合材料绘画的最高展示平台,使宁波这座极具开放和开拓精神的城市,成为中国当代绘画进行全球性交流的东方文化大港。” 链接 为更好地呈现全部作品,宁波美术馆启用馆内全部4个主展厅;同时结合该馆新近实施的晚间对外开放制度,每周五和周六的闭馆时间,由以往的17:00延至21:00。本届展览为期一个月,将于11月20日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