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7版:财经新闻·时评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5年10月26日 星期一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慈孝文化进校园大有可为

    □俞 洲

  日湖广场亲水平台举行了“少年派”公益计划———贴心“小棉袄”义卖活动,为福利院的老人添置冬衣。该计划是江北区“中华慈孝进校园”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10月21日《宁波日报》)。

  百善孝为先,孝为德之本。但慈孝之心不会与生俱来,需要从小培养和熏陶。现实生活中,“421”结构家庭占相当比例,应试教育和分数至上论依然盛行,加上经济利益至上思潮的冲击,慈孝教育明显弱化。因此,让慈孝文化走进校园,在老龄化问题日益凸显的现实背景下显得尤为迫切。笔者以为,开展慈孝教育,应适应青少年的身心特点,更富针对性和实效性。

  慈孝教育应强化系统整合。现实中,一些学校和教师对慈孝教育不可谓不重视,但收效甚微,原因就在于各自为政,教育内容随意,活动形式单一,学生参与度小。因此,教育行政部门应发挥组织协调作用,编写校本教材,丰富课程资源,使广大师生和家长心中有数,做到由大化小、由小化细,以收循序渐进、潜移默化之功。

  慈孝教育应倡导知行合一。学校和教师应依托学生熟悉的生活方式,通过创设生动活泼的教育形式和活动载体,逐步引导,强化实践,切不可做表面文章,在形式主义和花拳绣腿上下工夫。然而,一些地方和学校开展慈孝教育,以博人眼球、媒体关注为目的,追求大场面、新形式,本末倒置程度令人咋舌。诸如集体跪拜、千人洗脚等,固然煽情,但慈孝教育的真正内涵难免被扭曲。

  慈孝教育应注重传承创新。慈孝文化进校园不应视作单纯的复古之举,更不是对传统孝道照搬照抄。学校和教师应注重传承中有创新,删减和消除传统文化中与现代文明相悖的内容,积极倡导父母子女人格平等的理念,使慈孝文化更好地发挥引领学生价值取向的教育功能。

  慈孝文化进校园大有可为。只要教育部门、学校和广大教师思想重视,职责明确,制度落实,勤于宣教,精于设计,慈孝美德一定能在青少年学生心灵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