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体霓 秋夜正是翻书时。手头这一本《戏迷说戏》,是秦绿枝写的。作者本姓吴,秦绿枝是他的笔名,在沪上的一张晚报里,常常看到他写的文章。此书十余年前在甬城的路边小书店买来,由上海书店出版社出版,封面上是周信芳饰演《乌龙院》中宋江的剧照。书买来后,放在家里也不急着看,以作空闲时消遣。这本书是“闲暇丛书”里的其中一册,还有“斗蟋秘要”“钮印漫话”“首饰百问”之类,就是寻找不得。这些事物都能引起我的兴致。 《戏迷说戏》是一本散文随笔集,写的是关于京剧的一些掌故、逸闻、趣事、杂感。书里有不少京剧界前辈的肖像、生活照与剧照,由私人提供,别具一格。像梅兰芳与当年某电影明星的合影,少女孟小冬与孟小冬在《四郎探母》中的剧照,还有1936年3月6日马连良在上海新光大戏院演《法门寺》,卓别林观剧后登台的合影。当年的许多京剧名角在书中多有呈现。于消闲之余,亦可了解京剧的一些史迹。 秦绿枝在书中讲到20世纪60年代初期,他为晚报副刊“二余拾趣”组稿。说有好几次看到周信芳先生从书店跑出来,手里捧着一叠书,坐上他的小汽车。于是想请周信芳写一篇业余读书的稿子。他到了周信芳家中访问,看到书房里三面是放了整套整套大部头的书橱,正想着“周先生怎有时间来读”。周先生说:“哪里啃得完,不过是空闲时候,挑两本出来翻翻罢了。”又说,现在眼睛不好,看书要加以节制,但买书的习惯还是改不掉,不过,书买得再多,等到想要找一本为舞台演出派用场的时候,又发现还是缺了什么。后来由秦绿枝代笔的那篇文章,题目遵照周信芳的意思,标上《书到用时方嫌少》。 翻书的时候,总是带出从前的一些记忆。30多年前,在上海天蟾舞台看周信芳弟子演的《乌龙院》,最为传神的地方就是宋江碰见刘唐前来下书送黄金这一段,一道上了酒楼,两人走圆场,只见宋江敞开的衣襟在飘动,手上的折扇在抖动,宋江内心惶惶不安的情状刻画得淋漓尽致。“麒派”讲究做功,就是好看。书里还有一帧俞振飞年轻时演《人面桃花》的剧照。我曾看过俞振飞先生晚年的演唱,那晚在上海音乐厅举办京昆名家演唱会,他穿了件米黄色人民装,着了一双锃亮的黄颜色皮鞋,风度儒雅,登台唱了昆剧《长生殿》片段。顺便说说新光大戏院,它后来叫新光电影院,在上海南京东路近旁,有一时期专放映内部片子,我曾多次去那里观看。 一本书,如果出版50年或更长时间,还有人记得它,读它,这就是读者心目中真正的作品了。手头有一本崭新的书,我摸在手上,觉得书的边上还有些毛,好似刚刚切过一样。此书叫《海行杂记》,作者巴金。由上海巴金文学研究会策划,是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巴金著作纪念文丛”中的一册,其实一共也只有两本。到我手里的时候,书价已经很低了。装帧亦很考究,扉页后多添四页,间隔印着竖的和横的书名,还有两个巴金文学研究会的会标。据赵家壁回忆,鲁迅先生喜爱多加几张扉页,以增读书之乐。 《海行杂记》内有巴金1926年摄于上海的照片,该照用于他赴法时的护照。还有1979年春重访巴黎时在卢梭铜像前的留影。一些曾经印行的书影、护照图片、未刊的杂记手稿图片和法国风景图片为此书增色不少。巴金先生当年坐邮轮,经红海、地中海,来到法国,一路上的所见见闻、风土人情尽收笔下。篇篇短文,适于枕边翻阅。巴金写道:“如今在海上,每晚和繁星相对,我把它们认得很熟了,我躺在舱面上,仰望天空,深蓝色的天空里悬着无数半明半昧的星。船在动,星也在动,它们是这样低,真是摇摇欲坠呢!”又道:“在星的怀抱中我微笑着,我沉睡着,我觉得自己是一个小孩子,现在睡在母亲的怀抱里了。”读之动情。 近日又翻出《田汉自述》,此书是李辉主编的“大象人物自述文丛”里的一册,纸质很好,内有许多田汉工作与生活照片,不少文章距今已有80余年。作者记录自己的一切,为历史留下一份见证,尤其是一些照片,堪称十分珍贵的历史镜头。书是在宁波江东百丈路上的中山书店买的,当时书价已打了对折,不久,书店被拆掉了。今日提起,已是5年前的事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