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 仁 9月下旬,市公安局等四部门发布整治工程车“联合通告”以来,联合执法小组共现场查处工程车交通违法行为1241起。全市1334辆宁波牌照的工程渣土车,已有815辆完成整改,拆除了非法加高的货厢栏板(10月22日《宁波日报》)。 工程渣土车“横行霸道”,屡屡闯祸,市民“闹心”了多年,整治工作也进行了多年,这次四部门的联合整治,应该说是力度最大、成效最好的一次。重拳之下,曾经桀骜不驯的工程车明显“收敛”了许多,有的地方甚至出现了工程车排队等“整改”的情景。这充分说明,一些看似无解的社会治理难题,只要肯下决心、敢动真格,就一定能找到破解之道。 政府部门整治工程车,根本目的是为了培育公平规范、健康有序的运输市场,营造安全的道路交通环境。就执法监管的对象而言,并无本地车和外地车之分。只要参与分享宁波工程运输市场的蛋糕,就必须守法合规经营,这是最基本的底线。然而,让人忧虑的是,眼下本地牌照的工程车大部分已进“笼子”,而不少外地牌照的工程车尚游离于监管之外。执法的难点,就是下步突破的重点。越是难啃的硬骨头,越要集中力量攻克。否则,执法盲区不消除,就难言公平,运输市场秩序就得不到真正意义上的维护。 工程车乱象由来已久,从以往经验看,运动式、阶段式的集中整治解决不了根本问题。治本之策,要在多部门联合执法的基础上,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建立一套成本更低、更为有效的日常管理机制。比如,发挥市场信用体系的作用,通过建立“黑名单”,实行严格的市场“准入制”,把那些不服监管、不受约束的企业和车队挡在门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