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0版:财经新闻·时评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5年10月28日 星期三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奇葩作业”是伪素质教育

  □唐 伟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小朋友的作业已经进入了全面“拼爹妈”的时代。马上又临近西方的“万圣节”了,一些幼儿园已经开始做准备了,一名家长为给3岁女儿完成“万圣节”作业———制作南瓜灯,一不小心竟刺破指动脉,被送往医院救治。这名家长把事情发上微博,引起了共鸣,不少家长质疑:“这么高难度的幼儿园作业到底是留给孩子的还是留给父母的?”(10月27日《法制晚报》)

  前些天,有媒体的报道《出书办报、做泡菜、PPT……学校频出“奇葩”作业,家长无奈“陪太子攻书”》一出,立刻引起家长共鸣和热议,网络点击和评论量过万,父母们纷纷向媒体“叫苦”,讲述自己和娃儿作业的那些事儿。孩子作业得家长代劳,问题出在哪里?表面上看,出书办报、做泡菜、干家务、制作PPT,还有在雾霾天让“孩子数星星”,旨在通过亲身体验培养孩子的动手、动脑动力,符合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也跟国际潮流很接近。在一些发达国家,孩子写字、算数的作业极少,动手、观察和参加社会活动、社会实践的作业倒不少。时下国内的一些“奇葩作业”,颇有些拿来主义、洋为中用的味道。

  也正是期间有素质教育的动因和元素,“奇葩作业”才获得了一些学校和老师的青睐。像那种孩子做不了、妈妈做时“刺破指动脉”的作业,问题就出在教育导向上。要使“奇葩作业”成为教育改革的突破点,需要一个前提条件,即一切教育导向与模式都要以符合孩子心智、培养孩子兴趣为中心,老师的主要任务和自身能力也要契合这种要求。也就是说,老师不仅是作业的布置者,更是孩子心智自然成长的引导者和帮助者。

  现在的问题是,我们的中小学乃至幼儿园的教育,无论是思维观念还是行为习惯,都深受应试教育过分追求分数和名次的影响和禁锢,不由自主地催生了不少“奇葩作业”。家长越俎代庖,一方面因为,这种“奇葩作业”不是孩子的专长和爱好,也无法独立完成;另一方面在于,缺少科学化、标准化的评价体系,老师对作业好坏的评价,往往不是注重孩子的完成过程而是结果。“奇葩作业”的完成好坏,一旦变成分数高低的比拼,这样的作业再多,由父母代劳做得再好,也失去了教育的本义。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