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3版:文体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5年10月30日 星期五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一块琥珀 三种结局

赵淑萍

  二十年前,笔者看过越剧电视剧《琥珀泪》。彼时年轻,对结局很是气闷:皇帝懦弱无能,皇后指鹿为马,大臣沆瀣一气,正义得不到伸张,皇子(宫女之子)再度流落民间……

  如今想来,对于真心相爱的皇子和乞女来说,这个结局,何尝不好?只是,那个生性忌妒、凶狠刁钻的皇后仍然执掌凤印,趋炎附势的小人得不到惩治,总是令人愤懑不平。

  后来,听说《琥珀泪》最早在舞台上的版本是:妖后被斩;乞女两次救了流落民间的皇子,于皇室有大恩,但皇子和乞女成亲有悖封建的宗法,最后女主人公自杀。于是,观众在出了一口“恶气”后,又陷入一种深切的悲哀。这也许就是《琥珀泪》要的效果,让人愤懑、悲哀,在痛惜中反思封建体制的残酷和罪恶。

  二十多年后,剧作家戚天法对自己的作品再次改编,剧名为《琥珀缘》。一字之差,结局却有天壤之别。这一次,结尾是皇帝惩恶扬善,有情人终成眷属。

  那一晚,逸夫剧院座无虚席。两个半小时,一点都不觉得长。七尺舞台,展现的是人生百态。琥珀为凭,寻得皇子。为争太子妃之位,国舅、宰相夫人、知府夫人各携女儿你方唱罢我登场。群丑乱舞,面目瞬息万变简直是中国版的“变色龙”。惟有乞女粟兰,患难与共,荣辱不计。全剧删繁就简,环环紧扣,曲折奇特。唱词典雅、流畅,那是作者的诗书华气所致。有几段,于讽喻中蕴含事理人情,很让人过瘾。特别是剧末粟兰的一段唱,是点睛之笔,不仅让剧中的皇帝醍醐灌顶、茅塞顿开,对当下的一些“不作为”的现象也有讽喻警诫意义。刘婕演落魄的皇子,大部分时段衣衫褴褛,情状狼狈,但气度不凡。郑燕的粟兰形象,因为那一段段直抵肺腑的唱词,更加饱满生动。天真善良、活泼机灵的小弟,疯疯傻傻的国舅千金,寡廉鲜耻、八面玲珑的知府夫人,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演员阵容整齐,唱作俱佳,只是流派的味道淡了一点,其中利弊,自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灯光舞美简洁、大气。相比现在越来越奢华、越来越仿真的舞美,显得含蓄、写意。冷色调的荒郊凉亭,一棵老树,一角翘檐,给人萧瑟、寥落、凄清之感。暖色调的知府府邸,紫玉兰朵朵绽放,显示出门庭的华贵。

  24年前,也是在逸夫剧院,此剧上演。后来到上海、杭州、深圳、香港等地巡演,场场爆满。一路过来,收获不少奖项。但是,这部戏却没有成为剧团的“家常戏”。究其原因,也许是因为悲剧结尾,不适合在节庆的日子演出。对于大众来说,“把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撕碎给人看”,毕竟有些残酷。

  无疑,改编后的结局振奋人心。而且,主题从揭露、嘲讽封建体制转向对平民意识和情义本位的尊重、歌颂。强调扬善、感恩,更接地气。

  由此,我想起了甬剧经典《半把剪刀》。《半把剪刀》原先以悲剧结尾(当陈金娥赶到法场揭露真相时,儿子天赐已经被斩首),后来,因为观众的强烈要求,作者天方将结局改成母子团圆,以喜来衬托悲。黄梅戏、越剧都曾排演过该剧,黄梅戏保留的仍是悲剧结尾。新近,宁波大剧院上演评剧《良宵》,是根据《马寡妇开店》改编。这是一次颠覆性的改编。封建时代,“存天理灭人欲”,对马寡妇的示爱,狄仁杰严词拒绝,以封建礼仪教化其守节。而《良宵》中,两位主人公由双目对视,怦然心动到心意相通,两情缱绻,最后挣脱羁绊相亲相爱,意在深度刻画人性。

  不能说,剧本的改编哪种更为合理,更为高明。其实,让几种版本同时存在又何妨。不同文化层次的观众审美趣味各异;各个历史时期有其相应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品位。对于一位剧作家来说,能够尊重观众的意见,结合时代精神,对原作进行改编,源于一种责任心。对于鄞州越剧团来说,让新人复排这个曾经精心打磨、成绩不菲的戏,让当年的主角来导演、示范,是为了更好的传承经典,同时再度创作,更是在传承中有了创新、拓展。

  欢迎加入宁波日报文艺评论QQ群:173982910 投稿邮箱:yxq@cnnb.com.cn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