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9版:文体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5年11月02日 星期一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微信上也是阅读,也有很多好文章”

新科茅奖获得者金宇澄来甬
本报记者 陈 青 通讯员 洪 敏 章笑笑

    本报记者 陈 青 通讯员 洪 敏 章笑笑

  这些天,第三届文学周和2015宁波读书周同时举行,宁波书香氛围正浓。昨日,前来参加活动的新科茅盾文学奖获得者金宇澄和《收获》杂志社编辑走走一起在市图书馆作对话———《讲故事的人》。讲座之前,他在接受采访时说:“微信上也是阅读,也有很多很好的文章,不比纸面差,网络也是阅读。”

  关于《繁花》

  2012年,金宇澄以“改良沪语”书写上海市井的小说《繁花》问世,35万字细绘上海市井百态、人性嬗变及历史沧桑。小说出版后荣获很多奖项,被誉为史上最好的海派小说之一,今年《繁花》问鼎第九届茅盾文学奖。

  谈到《繁花》描写上海的独特之处,“我所描绘的是通常很少有人注意到的,这个城市半夜中社会闲散人员生活状况。有人说不能代表上海,我没写到知识分子,而是挑选了下岗的弄堂市民、不知道职业的,集中在一块,是前辈作家没注意到的。”金宇澄说。

  《繁花》因为采用上海话写作而具有极高的辨识度,“完全用了母语思维,后来又做了改良,改良的意思是非上海人、非宁波人能看懂,北方人也能看懂。”

  话剧《繁花》原本将在今年秋天上演,“有了些波折,又要从头开始,估计要一年的时间。至于电影,王家卫导演也是很慢的。事情也不是一时半会能开始的,只能这样了。”

  关于宁波

  说到宁波,金宇澄印象深刻,他开玩笑地说:“传说中,只有宁波人对上海人没意见。”金宇澄的妈妈是宁波人,“外祖父在宁波,妈妈出生在上海,我其实是第二代。确切的老家不知道是余姚还是慈溪,我要回去问问妈妈。”

  最早到宁波是在他上初二的时候,“当时正是1966年底,从上海顺着铁路花了一个月串联走到宁波,现在开车两个小时就到了。”

  上世纪90年代,金宇澄来过宁波几次。“宁波和上海地理、语言都有相通,黄浦江、甬江是连着的,从上海坐船一晚上就到宁波。”

  近些年,他又来参加过多次文学活动,“上半年在鄞州书城的活动印象深刻,宁波文学周也参加两次了。”他赞赏地说,宁波很了不起,办这么大的活动。

  关于网络

  《繁花》最初是金宇澄以网名“独上阁楼”,每天用上海话写于“弄堂网”上的随笔。“那是个本地市民网络,不靠点击量,《繁花》严格来讲也不是网络写作,我写了没多久就一直置顶,和以点击量论成败的网络文学有不一样之处。”金宇澄在谈到网络是否冲击人们阅读时说,“像微信上也有很多很好的文章,不比纸面差,以此来说明大家不看书,我不太认同,网络也是阅读。最近一段时间,我发现像诗歌等很受欢迎,因为比较短,在手机上看很方便。”

  关于新作

  “我不认为,写作必须是一个又一个写下去。对我来讲,不是真心喜欢的没什么意思。”昨天,金宇澄甬城表示,他在《繁花》之后暂时没有新作计划。

  “去年香港书展的时候,王家卫说,老金你亏了,别人可以写十本的东西,你写在一本里。”金宇澄说“对作品的要求我有自己的标准,王导说有的作家会把你这本书分成这一块怎么样,那一块怎么样,我没有这个敏感度。目的不一样,有的作家为理想、为自我,我是为读者写作的。”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