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总浦桥社区的“车轮食堂”给老年居民送餐。 |
□余建文 张寒 曹玮 10月28日下午,镇海招宝山街道后大街社区文化宫里,五六十名市民津津有味地欣赏着蛟川走书专场表演。每个月下旬,这门最具宁波乡土气息的说书艺术,就会在社区传承基地定期开展表演,并培养接班人。 社区党委书记吴民丽自豪地说,这是应群众要求,新开设的“微民生”项目。 在镇海的大小城乡社区,每年要开展几百个“微民生”项目。近年来,镇海区通过推行服务项目目录制,规范操作流程,构建了一套较为完备的工作体系。近日,记者走访了镇海区多个社区,感受“微民生大服务”给社区群众带来的实惠和幸福。 精准对接,“把脉”居民需求 10月27日,胜利路社区居民沈师傅的手机收到社区发来的一条短信:“今天是你妈妈的生日,记得给老人献上一声生日的问候哦。” 沈师傅告诉记者,4年来,这提醒短信每年会如期而至。 这项父母生日短信提醒的服务,是胜利路社区社工在2010年入户走访中,了解居民需求后首创的。如今这已成为招宝山街道向全辖区推广的特色服务。 开展社区民生服务,以前比较“随性”,“但实行项目化操作后,必须与群众需求精准对接。”社工小周这样说。 在镇海老城关,社区按照片区划分管理,责任到人,包干到户,以社工“主动敲门+深入串门”的方式“结对走亲”访民情、“楼道夜谈”问民需、“百姓说事”听民意,通过构筑全覆盖、无障碍说事网,收集群众的烦心事、琐碎事和大小事,做到开门纳谏听民意、说事解惑连民心。“贴心小药箱”“爱心晒衣架”“一家人维修队”……一大批贴心、实用的服务项目“应需而生”,蓬勃发展,受到居民欢迎。 规范运作,微项目焕发大活力 广泛收集———及时梳理———高效办理———反馈评议,张贴在总浦桥社区宣传窗中的这张流程表,醒目地展示了个人微心愿、群众微事务和社区微民生项目的运作链。 办理流程的标准化、规范化,助推微民生项目更快落地。对此,总浦桥社区的居民深有感触。2014年年初,该社区开展义剪、义诊、义修、义缝等“吾爱”系列服务,集合辖区共建单位、商家、志愿者的特长资源,为居民开展定时、驻家式的志愿服务。 社区党总支书记郑时梅告诉记者,每个微民生项目实行服务立项、实施过程、实施结果、评估结果“四公开”。每个服务搞什么,怎么搞,钱怎么花,不仅社区要有一本“明细账”,还要公布,让群众瞧个明白。 区民政局副局长陈松林介绍,每年年底,该局会同街道等部门,对已完成的项目进行评估,评估结果与后续补助直接挂钩。 挖掘“能人”,各方助力惠民生 在后大街社区,“相约健康吧”是个人气场所。今年,当家人吴嘉芬正式成立工作室,和30多名小伙伴一起,开展健康药品、食品讲座和健身活动,为居民测量血糖,提供心理咨询等。近年来,挖掘身边资源,充分利用社会专业组织、能人工作室已成为社区开展“微民生”服务的一个潮流。 目前,镇海区城乡社区服务项目总目录,按照扶老、助残、环保、文教等分为三级近50个大项,涵盖了市民生活的方方面面。近年来,各城乡社区已实施了200多个服务项目,由专业社会组织、团队主导的项目已有30多个。 “微民生”是政府公共服务供给体制的创新,通过购买服务,公办民办并举,让各方社会力量参与到社区养老助残、慈善帮困、科技文体等领域服务。 据统计,近5年来,镇海区投入福彩公益金500多万元。未来,镇海将通过建设社区社会组织服务站等,促使社工向专业社会工作者转型,培养群众自治和社会服务力量,打造更有活力的“微民生大服务”工作机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