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庄豪 绘 |
□本报记者 王晓峰 最近,微信“砍价”活动成为热门话题。不少市民反映,时常会收到朋友转发的链接,希望能帮他们“砍价”。然而不得不说的是,这类活动鱼龙混杂,以为能赚到便宜,结果上当受骗的不在少数。 微信“砍价”活动看起来很美,但很有可能是“水中月、镜中花”。这也反映出一个新问题:微商盛行,却缺乏有效监管,亟须相关职能部门解决难题,引导其良性发展。 “砍价”砍来了山寨机 “我正在‘砍价’iphone 6S,大家帮帮忙吧。”就在一周前,酷爱电子产品的史先生在帮助7个朋友“砍价”后,自己没忍住也参加了“砍价”活动。这个活动其实就是邀请微信朋友圈的好友在相应页面当中输入自己的姓名及手机号码,然后每人可以帮忙“砍”掉一定的价钱。 “砍价成功以后,在弹出的页面输入联系人、地址、电话后,客服会在7个工作日内联系购买者。”史先生说,经过一周的努力,他终于将原价6088元的手机砍到千元以下。实在是“砍”不下去了,他便点击“领取”。“随后客服联系了我,让我先汇钱。他们收到钱后过几天就会把手机邮寄给我。” 就在史先生满心喜悦以为捡了一个便宜时,他的快递到了,拆开一看,居然是苹果手机的山寨机。史先生找了客服,对方振振有词:“我们活动说的是‘高档手机’,又没说是iphone 6S,只是样子像而已。”说完挂了电话并将史先生拉黑了。史先生是投诉无门、欲哭无泪,不得不吃了这个哑巴亏。 “砍价”折射监管难题 其实,像“砍价”活动一样,微信朋友圈中不少商业活动存在着争议。“朋友圈”如今成了微商的阵地,各种广告铺天盖地而来。但在排除正常的商业行为后可以发现,有些活动存在“钓鱼”之嫌,这与微商的营销方式混乱、产品质量参差不齐以及监管缺失有很大的关系。因为目前大部分的微商属于个人卖家,既没办理工商登记亦无固定经营场所,无法对其做到有效监管。 就如微信“砍价”活动一样,参与者不知道发起方的真实底细,使得活动特别容易变味。今年5月26日,厦门警方就捣毁了一个以手机“砍价”购买为名、实为诈骗的团伙,涉案百余起。其手法是这样的:嫌疑人以公司名义在微信上举办“砍价得苹果手机”活动;骗局刚开始时,真的有人以低价拿到了苹果手机;之后引发雪球效应,转发与参与的人越来越多;最终从拖延发货变为收钱后突然消失。民警说:“根据调查,犯罪嫌疑人经营公司不善,想通过‘砍价’活动来扩大公司影响力。谁料活动过于火爆,每卖100部手机就要倒贴10万元,最后干脆变成诈骗了事。” 引导微商良性发展 目前,微商存在的问题可以简单概括为两方面。一是虚假式推广。网络时代,商家推出的活动如果不营造出一种势头很好的气氛,分分钟就会淹没在刷屏当中。而对于消费者来说,这无疑是一个“坑”,也是纠纷产生的源头。二是病毒式传播。微信朋友圈的封闭性使得信息传播具有独特性,需要靠熟人转发来扩大影响力。但因为各种原因,信息的真实性就连熟人也是没法保证的。 微商存在的问题如果不及时解决,今后微信上假冒伪劣、欺诈等问题只会越来越多。有专家建议,要先从源头上入手,微信作为提供服务的平台应该发挥积极作用,担负起核实及监督的责任来。同时,相关职能部门也要有所作为,除了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外,要把微商纳入监管范围。公安机关也要加强知识普及,引导网民辨别各类微信犯罪,提高自我防范意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