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陈青)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和宁波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共同主办的“海洋印痕———海上丝绸之路与古代海洋地图”学术研讨会昨天下午起在甬举行,拉开了第十四届宁波“海上丝绸之路”文化周序幕。来自韩国以及台湾、澳门、大陆的20多位专家学者开展学术研究和交流,探讨古代海洋地图在“海上丝绸之路”发展历史中的地位和作用,梳理古代海图中的“海上丝绸之路”。 “海上丝绸之路”研究专家、宁波大学教授龚缨晏也是与会专家之一。他介绍说:“海洋地图是‘海丝’申遗的实证,相比文献资料更具有形象性。目前的古代海洋地图研究的状况可以说是从薄弱走向“方兴未艾”,关注和加入研究队伍的人越来越多,成果也有不断丰富的趋势。” 龚缨晏说,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是中国通向世界的海上通道,宁波在东汉末年与“海上丝绸之路”发生联系,且从未中断过,“天一阁藏宁波地方志中的有关宁波的海洋地图是我的课题研究内容之一。地方志里有海防地图、岛屿、海塘,为我们探讨海上航线地点、古人是怎么走的等提供了实证。宁波保存下来的地方志最早为宋朝时期,一有海洋地图就与‘海上丝绸之路’联系在一起,后来内容越来越丰富、精细,类型也越来越多。” 该研讨会是宁波市人民政府和中国社会科学院长期合作建立的宁波“海上丝绸之路”文化研究中心今年确定的重点课题项目,龚缨晏认为,“下一步,海图研究方向将表现为:国内相关地图会越来越多地发掘、整理、公布,国外收藏的东西我们会越来越了解并更多地利用,研究会更专业、深入、细化。原来笼而统之研究中国海洋地图,随之而来的可能是宁波人更关注宁波海图,福建人更关注福建海图的细节等。不再是从一个角度讨论一件事,而是把航海、航线、导航技术、造船技术综合考虑,国内航线和国外航线对接,军事和商业结合,研究将体现综合性。” 龚缨晏认为,研讨会将推动宁波的“海上丝绸之路”研究和申遗。“中国与‘海上丝绸之路’相关的城市很多,宁波的优势在于起步早,我们的‘海丝’文化周已经举办到第十四届,2013年国家正式提出‘一带一路’战略的时候,宁波在学术地位、文化研究上的地位就凸显出来了。‘海上丝绸之路’的联合申遗是从宁波起步的,当前联合申遗成为共识的时候,宁波可做的事情依然很多,加强文化遗产普查、考古发掘,在学术研究领域继续起到带头作用,推动中国‘海丝’研究向更广、更深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