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6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5年11月23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镇海砥砺铸辉煌 逐潮再扬帆

———镇海撤县建区三十周年纪事

  本报记者 余建文 镇海记者站 张 寒 通讯员 徐镇员/文 朱晓峰/摄

  前 言

  1985年7月1日,国务院(国政字[1984]99号文件)批文公布:撤销镇海县、扩大滨海区、建立镇海区。

  延续了1000多年县治的镇海,被一分为二。

  那年的秋天,镇海正式撤县建区。历史掀开崭新一页。

  30年,沧海一粟。当初百业待兴的小县城,而今一跃成为富庶文明的现代之城。

  一万多个日日夜夜,务实争先的镇海人以智慧和勇气,砥砺奋进,风雨同舟,谱写了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的新篇章。

  全区GDP从1985年的5.88亿元到2014年的637.67亿元;2014年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22.02亿元,30年间增长约108倍。2014年,全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7190元,比1985年的978元增长了47倍;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5815元,增长了37倍。

  从沉醉怡人的九龙湖到活力四射的东海边,从恬静悠然的老城关到日新月异的新城,三十年破浪前行,强音振铎。商帮故里生机勃勃,产业、生态、人文和谐发展,弹奏出了一曲动人的乐章。

  现在,区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新的奋斗目标:全面实施“生态环境整治、海洋经济发展、全域城市化、经济转型升级、文化提升发展、民生保障改善”六大战略,全力建设“生态文明示范区、海洋经济示范区、全域城市化示范区、创新创业示范区、文化发展示范区、和谐幸福示范区”六个示范区,基本建成现代化生态型港口强区的战略部署。

  目标已定,宏伟的蓝图缓缓展开。

  30载春秋,甬江口潮起潮落,见证这段波澜壮阔的变迁历程。50多万新老镇海人相互融合,并肩奋斗,分享收获。其间,有激情,有欢笑,有泪水。

  “沉舟侧畔千帆过”,如今,而立之年的镇海站在新的起跑线上,从容刚毅,迎接新的征途。

  生态建设 打造美丽森林城市

  经济与生态的关系,从来都是难解难分的。

  作为省内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镇海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生态、环保等问题也不断显现。

  “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2003年,镇海第一次提出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保护“双赢”的新理念。10多年来,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成为镇海建设现代化绿色港口强区的“主题曲”。

  2007年,镇海成为第五批国家级生态示范区;2014年,获得“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称号,成为宁波市唯一获此称号的县(市)区。

  今天,把生态环境整治作为首要战略,镇海正不断通过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大力发展生态经济。

  全民参与,轰轰烈烈推进“五水共治”,“清三河”,削减工业污染,农村截污纳管,整治环境卫生,修渠排洪。34家重点企业全市率先实行刷卡排污,10条市级挂牌黑臭河道提前完成整治,“河畅、岸绿、水清、景美”的河网布局已初具雏形。

  多年来,以前经常闻到的空气化学味道变得稀少,原先的黑河臭河如今碧波荡漾,乡村愈发整洁美丽,游客纷至沓来,镇海的群众真切感受环境改善逐渐带来源源不断的生态红利。

  未来最大的价值是生态、最大的潜力在于生态、最大的责任也是生态,这已经成为50多万镇海干部群众的共识。

  积跬步,以致行千里。多年来,通过林带提升、水系绿化、美丽乡村、湿地保护等十大重点工程建设,全区森林覆盖率达27.7%,城市绿地面积2737.34公顷,绿化各项指标处于全市领先水平。“森林城市”实至名归。一个发展更低碳、生态更优美、资源利用更高效、人与自然更和谐的新镇海已跃入眼帘。

  港口经济 升腾“蓝色的梦想”

  港城镇海,因海而生、因海而兴。

  30年间,依托宁波石化经济技术开发区、物流枢纽港、镇海经济开发区、机电园区,镇海基本形成了以石油化工、装备制造、临港物流和海洋工程建筑业为特色的现代临港产业体系,成为全省乃至全国沿海海洋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宁波港镇海港区自身年吞吐能力超过5000万吨,有万吨级以上泊位15座,最大泊位吨级5万吨,形成了液化、煤炭、内贸集装箱、散杂货等四大物流亮点。镇海也因此实现了与80多个国家和地区、500多个港口通航。

  作为宁波打造“港口经济圈”,融入“一带一路”的排头兵,镇海又迎来一个发展新机遇:将海洋经济发展全面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

  以海引陆、以陆促海、海陆联动、协调发展,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着力打造海洋经济示范区,镇海港口经济巨轮驶向更广阔的深海。

  目前,港口建设、海洋隧道桥梁建筑、海底线路管道和设备安装等海洋工程建筑业在镇海已初具规模。“按照集群化、循环化、高端化发展要求,大力促进海洋产业和生态环境两者和谐融合发展,建设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区委书记薛维海说,海洋经济为镇海再创竞争新优势,实现跨越发展,提供了一条“黄金通道”。

  城市变迁 新空间拓出新天地

  在宁波市民的印象中,镇海老城关是由一条条石板街巷,两边逼仄的平房构成的,散发着江南水乡的古老气息。

  跳出沿老中心发展的固有思路,镇海在骆驼片区辟出一张“白纸”,描绘全新的城市图景。

  短短十几年,乡野之地矗立起数十幢高楼,一座集商贸商务、教育科研、行政文化、现代居住于一体的综合性新兴城区傲立在世人面前。

  “30年前,老街周边田地一片;今天高楼林立,现代化居住区呈现在眼前。”庄市老居民庄康民感叹的“快和美”,不过是镇海城市框架形成、发展中的一个剪影。

  建区10周年之际,宁镇公路交工验收,镇海拉近了与宁波市中心的距离。建区30周年之时,轨道交通2号线一期开通,镇海进一步融入宁波的城市怀抱。

  截至“十二五”末,全区道路里程达634.8公里,道路密度达每百平方公里230公里。绕城高速、世纪大道、镇海大道、九龙大道……,“八横七纵”的路网让镇海从交通末梢一跃成为宁波—长三角南翼“一环六射”交通枢纽节点。

  放在30年前,想都不敢想。

  新城核心区、休闲大本营和宁波植物园三大板块全部开工建设,以庄市、骆驼为城市中心,以蛟川、招宝山街道为组团,推进全域城市化,一个总体布局合理、功能特点鲜明、生态环境优美的综合性城市发展框架已全面拉开。

  创新创业 大平台激发大活力

  建区30年,是镇海与时俱进,经济腾飞的30年。

  从1985年全民、大集体、乡镇大办工业起步,镇海逐步形成以石化、机械、电子、纺织等为支柱的工业产业集群。这也是镇海人一部风雨兼程的创业史,奋斗史。

  在经济新常态下,镇海的传统产业竞争优势有所弱化,粗放型发展力不从心。要制胜未来,只有转变发展方式,以科技创新为引领,才能闯出一片新天地。

  清华校友创业创新基地、西电宁波研究院和产业园、中科院材料所新材料初创产业园、中欧国际应用能源创新研究院、中科院大连化物所国家技术转移(宁波)中心,五大平台成为镇海在新常态下创新发展和转型升级的智慧高地。

  “五大平台是支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载体,也是镇海经济发展的新增长极。”区领导信心满满。目前,仅西电宁波产业园一个平台,已累计入驻企业达57家,汇集“国千”项目3个,“省千”项目3个,市“3315”项目1个,走出了一批行业明星。

  坚持高端、高效、高辐射发展方向,发展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创意设计等新兴产业,放大优势细分领域的引领带动作用,镇海的转型升级正加速推进,带动工业经济发展由“资源消耗”向“创新驱动”的跨越。

  2014年,全区研发经费支出占区属GDP比重2.9%,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区属规上工业总产值46.6%,新产品产值率21.4%,授权专利3013件,其中发明专利292件,同比增长36.4%。“两化融合”深入实施,15个“国家智慧城市”创建试点项目加快推进。“四换三名”工程深入推进,质量强区建设步伐加快,新增省、市名牌8个。

  朝着产业层次更高、质量效益更好、创新能力更强、内生动力更足的目标,镇海快马加鞭,再创佳绩。

  文化提升 创意点亮“厚德之城”

  走进镇海,你会惊讶:在这片制造业林立的土地,竟然聚集了上千家文创企业,浓郁文化清风扑面而来。

  2012年,镇海将文化提升发展成为“六大战略”的重要一环。制定《镇海区加快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研究编制《镇海区“十三五”时期文创产业发展规划》,文创产业发展被写入镇海经济社会发展的史册。

  仅2014年,镇海文创产业注册数达292家,注册资金12.6亿元。今年初,中国工业设计领导者与第一品牌“洛可可”落户镇海。宁波市国家大学科技园区今年头八个月就实现营业收入12.51亿元,同比增长257.4%。

  历史悠久的海天雄镇,迎来了文化优势的“变现”期。动漫产业、工业设计等行业壮大与镇海区域经济融合发展,让文化插上科技创新之翼,成为传统产业转型发展的强大引擎。

  广播连续剧《热血丹枫》《包玉刚》分别荣获省“五个一工程”奖和中国广播剧研究会专家奖金奖。电视动画片《阿木狗与丁丁猫》《海星兄弟》荣获市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工业设计领域累计20多件作品荣获红星奖等相关奖项。

  千年镇海,名人辈出,文化底蕴深厚。30年来,坚持以文化人、以文惠民、以文载道相结合,镇海不断探索做好文化经济、文化建设这篇大文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展示文脉、文气和区域文化。

  城市的本质在文化,在人们的点滴生活,内心深处。三年“厚德镇海”行动,“发现身边好人”“最美家庭”以及“发现最美镇海·打造厚德之城”等群众参与性活动,挖掘出刘国娟、林萍这样的“中国好人”,道德楷模,还有众多普通人的闪光点,让生活变得越发有“人情味”。

  生态、文化、和谐、精致,镇海的城市特色日益彰显。

  民生为本 城乡融合共享幸福

  上个月,52岁的冯阿姨和老伴告别了不到20平方米的蜗居,搬进了东邑阳光小区60平方米的公租房,“真是晚上做梦都会笑”。

  近10年来,镇海完成了近4000套保障性住房建设任务,低收入者的住房梦正在逐步实现。

  经济发展了,做大的“蛋糕”尽可能多地“切”给民生公共事业,分到老百姓的“盘子”里,把“人均享有”变成“人人享有”。

  产城融合,宜业宜居。越来越多的农民住进设施齐全的现代化小区,公、铁、海立体交通网络,“说走就走”。30年来,镇海居民消费理念也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从“精打细算”到“想花就花”,从“吃饱穿暖”到“享受生活”,越活越精彩。

  秉承“重教、兴教”的优良传统,30年来,镇海打造教师人才高地,构建协调、均衡、优质的教育模式。义务段教育质量、全区高考本科上线率等领跑全省,镇海中学高考连年全省夺冠……高品质教育成为镇海一张引以为傲的名片。

  2003年,镇海在全省率先推行社区卫生服务,2011年实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省级规范化全覆盖;2012年,成功创建国家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到2013年,镇海在全市率先实现星级社区卫生服务站全覆盖,一个由4家综合医院、6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54家社区卫生服务站组成的“城乡15分钟”医疗服务圈和“小病在社区、大病到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分级医疗格局初步形成。

  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社保待遇水平不断提高,城乡社保制度并轨不断加快。目前,全区户籍居民养老保险参保率达95.7%、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参保率分别达98.86%和98.47%,新农合筹资标准和医保待遇全市最高。

  ……

  一枝一叶总关情。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广大人民群众持续共享改革和发展的成果。30年来,镇海服务民生,优化公共服务的步子越走越稳健,越走越精彩。“网格化”基层治理模式,细微体察民意,数百项民生服务平台,像一个忠实的管家,打理城乡群众日常生活、精神消费的方方面面。

  这是一个群众享受实惠最多,幸福满满的时代。

  区划调整

  发展“车轮”不停歇

  撤县建区后,镇海辖区面积从807平方公里锐减为214平方公里,人口从50万变为不足20万。

  路该怎么走?“分家”一时间让很多镇海干部群众忐忑不安。

  以“港口、大工程、侨乡”为三大优势,按照“小而精、小而特、小而优”的战略,镇海人脚踏实地,迎难而上。

  不到三年,镇海区的工业总产值已超过了原镇海县的总数。按人均算,全区各项经济指标更是在全市乃至全省跃居领先位置。凤凰涅槃。短短几年,镇海实现了从农村社会、农业经济向城市化、工业化的历史性大跨越,一座崭新的城区呈现在世人面前。

  此后的20余年间,镇海又经历了乡镇合并、撤乡建镇和撤镇建街道三次区划调整。骆驼从农业大镇变为工业强镇,进而成为区副中心城镇。九龙湖镇走上生态旅游发展之路。今年7月29日,贵驷街道挂牌成立,为建区以来第四次行政区划调整。

  每一次区划的变更,推动着镇海经济社会发展不断向前。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