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浩声 本应两年前竣工的污水处理设施,工人却至今还在田间忙着埋管道;已经竣工多年的污水处理厂,一直处于闲置状态,成了雨水池……浙江省一些地方总投资7亿多元建设的23家乡镇污水处理工程有的逾期严重,有的建成后长期闲置(11月18日新华网)。 若问当初这些项目上马的时候有没有经过科学论证,估计当地政府部门能搬出一箩筐符合规范的评估报告,来证实这些项目的可行性、必要性、紧迫性。问题是当初急哄哄上马的民生工程,为什么如今却成了晒太阳的“民怨工程”?这不能不让人质疑相关决策的科学性。 笔者分析,原因无外乎几个方面:有的可能因为认识上存在误区,认为民生工程是为老百姓办实事,没必要把得太严、抠得太死,要舍得花钱、放开手脚干;有的可能是上面指定的“帽子工程”,底下不得不干;有的可能是前任留下的“半拉子”工程,后人只好硬着头皮干下去;有的则可能是主政者急于出政绩,拍脑袋决策留下“后遗症”。 曾看过一份资料,有些国家在开展重大项目前期工作时,一般要组织两支专家队伍,一方负责评估项目的可行性,另一方则唱反调,专门研究项目的不可行性。如此一来,有些项目可能被否决了,有些项目的工期也可能推迟了,但正反双方的激烈“较量”,却从制度上减少了决策失误的可能性,避免了人力、财力、物力的浪费。这个例子给我们启示:事前考虑更全面,就能少走一些弯路,少犯一些低级错误。 当下,“十二五”已进入收尾阶段,新的五年规划即将开启,各地谋划的新一轮民生项目正等待上马。那些诸如被曝光的污水处理设施之类的民生项目,如何才能避免沦为劳民伤财的“民怨工程”呢?关键有两条,一要科学论证、慎重决策。项目前期,该走的程序绝不能省,宁可慢一点,也应多听听各方面的意见。必要的时候,也可以搞点“不可行性论证”。二要实事求是、量力而行。地方财力有限,需要办的事情很多,要加强长远规划,分清轻重缓急,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防止脱离实际的“翻烧饼”“穷折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