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二五”时期江河堤防工程建设示意图。 |
本报讯(记者黄程 通讯员胡章)“上蓄、外挡、中疏、下排”的防洪治涝工程体系初步建成;重要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成为全国首批46个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城市之一;用水总量年均增长控制在2%左右,单位GDP用水量年减少11%……“十二五”以来,面对“菲特”台风等历史罕见自然灾害的严重影响和经济下行的压力,全市深入贯彻中央水利工作会议和省、市“五水共治”“治水强基”部署,加快推进重点工程建设,防洪减灾、水资源保障、水生态保护、水管理服务等水利四大体系实现提档升级。 记者从昨天召开的全市水利工作会议上获悉,“十二五”时期,全市累计完成水利建设投资超过370亿元,是“十一五”的1.7倍,创历史新高。 “十二五”以来,全市各地“治水强基”工程建设热火朝天,“上蓄、外挡、中疏、下排”的防洪治涝工程体系初步建成。甬江防洪工程累计建成标准堤防近100公里,中心城区防洪(潮)能力达到100年一遇;鄞东南、江北、镇海、慈溪、北仑、象山等平原的流域和区域性骨干排涝河道整治有序推进,基本形成平原主干排涝框架。与此同时,集监测、预报、预警、防汛指挥和应急抢险等综合防洪减灾非工程体系也基本形成,防汛防灾的社会管理水平明显提高。 27亿立方米的年平均供水能力,基本保障了“十二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这与投入重金建设的水源工程密不可分,包括基本建成慈溪郑徐水库、余姚临海浦海涂水库,新增引水调蓄库容约6000万立方米,以及与绍兴市新昌县合作建设的钦寸水库工程等。 作为全国首批46个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城市之一,我市相继出台系列文件,明确用水总量等“三条红线”。全市累计推进33个饮用水源地保护项目建设,重要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推进实施了19个乡镇、223个村庄的水环境综合整治,累计完成生态河道治理超过1000公里;中心城区生态调水量年均超过1亿立方米。 在工程建设提升硬件水平的同时,我市水管理服务的软实力也得到进一步完善。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初步建立了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三条红线”指标按县分解落实,用水总量年均增长控制在2%左右,单位GDP用水量年减少11%,实现了GDP高速增长下的用水量低增长。 在“十二五”良好基础上,明年,全市水利计划投资确保完成90亿元,力争完成100亿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