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利 中华戏曲源远流长,其中既有文人的智慧也有群众的创造。中华戏曲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中国人在柴、米、油、盐之余不可或缺的精神依托。曾几何时,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慢节奏的戏曲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而快节奏的工作占据了人们的整个生命,这是戏曲的悲哀,也是人的悲哀。幸运的是,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艺术的陶冶和欣赏。君不见,京剧程派传人张火丁的演出一票难求?君不见,昆曲《牡丹亭》的演出场场爆满?戏曲再一次以重生的姿态走进了千万中国人的精神生活,给在进取中的国人以极大的精神慰藉和文化享受,正如几百年前汤显祖所云:“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 中国戏曲的美是一种综合性的美。她既有华美的外表,如以唱为主的表演、服装、舞台等,也有其内在的美:故事中所委婉表达出来的思想和情感。 中国历史上的剧作家如王实甫、汤显祖等,他们的作品《西厢记》《牡丹亭》如风光旖旎的山峰,令一代又一代人神迷、向往。由元曲改编的昆曲版、京剧版、越剧版的《西厢记》《牡丹亭》长演不衰,一段“拷红”,谁不为红娘的机智和美丽所倾倒?昆曲版《牡丹亭》更是将精美的唱词、服装和唱腔糅合在一起,其美轮美奂令人叹为观止。还有那西湖边传奇的爱情故事《白蛇传》以戏曲的形式长久地流传在民间,犹如陈年的酒,历久弥香。京剧《铡美案》里的黑脸包公成为中国人心目中公正无私的象征,配上京剧演员那深厚的嗓音和理直气壮、铿锵有力的演唱使得这一传统剧目魅力无限、正能量十足;再如,张火丁演绎的《锁麟囊》,她那令人柔肠寸断的程派演唱给我们以视听之娱的同时,更让我们感叹人生的变幻无常,同时我们也为剧中人物的行为所感染,更能理解“为富者不能不仁,贫贱者不能自欺”的道理。 美好的生活离不开艺术。丘吉尔曾经说过:“我宁愿失去一个印度,而不愿失去一个莎士比亚。”现实世界是由很多很多人的世界共同构成的,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悲欢,每一个人是一个小小的世界。当我们看戏的时候,如同走进了一个由戏曲为我们营造的花园,走进了另一个生活,让我们暂时忘却现实的浮躁和纷扰,进行了一次精神的旅行。记得俄国思想家、文学评论家别林斯基的一句名言:“啊,去吧,去吧,去看戏吧,如果可能的话,就在剧院里生,就在剧院里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