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5版:文体新闻·特别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5年12月04日 星期五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我会把自己的书房搬到慈城”

———冯骥才家乡行小记

  冯骥才在故居的水井前。
  (汤丹文 摄)

  记者 汤丹文 江北记者站 吴红波

    昨天,宁波一扫多日的阴霾而阳光灿烂。

  人称大冯的当代著名作家、书画家、中国文联副主席冯骥才来到了故乡慈城。

  在故居的水井边,大冯提起了老母亲:“老太太99岁了,来宁波前还一直对我念叨着老家里的这口水井。我拍一张带回去,老太太年纪虽然大了,还会玩微信呢!”

  冯骥才的祖居在慈城镇的民主路上,在祖居后面,当地新建了500平方米展厅,今后这里将成为慈城的一个博物馆。大冯此次行程之一就是考察故居项目的设计、布置,并为祖居和展厅填充“内容”。

  一进厅堂,冯骥才就说,这里挂一幅自己的《雨竹图》挺合适。20多年前,冯骥才第一次回乡举办敬乡画展时,画了一幅《雨竹图》送给堂哥。“疏疏密密雨,轻轻重重声,浓浓淡淡意,深深浅浅情,远远近近事,都在此幅中。”70多岁的大冯毫不费力地吟诵出画上的题诗。这故居竹园的画意诗意记忆犹新,也让他想起其爷爷小时候在这里生活的场景。“这画你们找找看,实在找不到,我再给家乡画一幅。”

  在展厅,冯骥才说,他会把自己著作的260多种国内外版本和参与主编的600余本书籍统统捐赠出来,放在故居的展厅里,并叮嘱今后这里的博物馆不仅要收藏、展览,也要做研究。

  许多年来,冯骥才一直致力于古村落古镇的保护,被誉为“民间文化的守望者”。对他而言,家族文化是民间文化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在考察参观途中,大冯对故居的摆设,展厅的设置安排不断地提出自己的想法。“我会把家里的书房‘搬’到这里来,还有我爷爷、爸爸坐过的两把椅子。故居应该展现清末民初慈城普通人家的场景,也可以放上冯氏家族的老照片。”他还表示,他收藏的冯氏祖先像会在适当的时候找个方式“回家”,“这祖先像不属于我,而是属于慈城这片土地。”

  一言一语总关情。下午的座谈会上,大冯提起,几年前,他的弟弟回故乡探访,在慈城文保所看历史上慈城冯氏56个进士的名匾木牌。当时,这块木牌放在文保所的仓库里。这次,他特地向江北区领导提出,能否找到这块木牌。当他得知这块木牌的下落时,非常欣喜。

  “历史上的原物放在这里是最合适的,博物馆是应该让实物说话的。历史的每个小细节都是一个故事。”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