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为袁恒通的女婿在抄纸。 (记者 周建平 摄) |
在浆水中一撩、一提、一掀,一张纸就神奇地显现在众人面前。昨日,来甬参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纸张保护:东亚纸张保护方法与纸张制造传统”项目成果发布会的专家学者来到奉化棠云村,参观棠岙古法造纸技艺中心,为保存完好的原生态手工造纸作坊和手工技艺啧啧称赞。棠岙纸制作技艺已列入奉化市非遗名录,古法造出来的竹纸被包括国家图书馆在内的国内众多图书馆和博物馆用来修复古籍。 奉化多竹,竹纸生产源远流长。元代奉化诗人戴表元的《剡溪集》有数处提到关于奉化造纸的史料,如《答邻友近况》《剡笺送任叔宝》《采藤行》等诗作均记载了造纸的原料和名称,由此推算,宋末元初之间,奉化民间已有造纸业了。 据《奉化市志》记载,棠溪(即今天的棠云)竹纸最早记于史书的时间为明正德九年,距今已500年。1946年重印的《棠溪江氏宗谱》上记载,棠云造纸业最兴旺时,当地有1000多人从事这一行业,光抄纸槽就有300多个,生产的竹纸远近闻名。 解放初期,由于机制纸业不发达,棠岙的竹纸业仍十分兴旺。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随着机制纸业的兴起,手工竹纸迅速受到市场挤压,手工纸坊经营难以为继,纷纷歇业。最后,只剩下了袁恒通经营的作坊。昨天在抄纸槽熟练工作的是袁恒通的女婿。 “1951年的时候,作坊还为《宁波大众》(《宁波日报》的前身)造过纸。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还能每年销售40万张防风纸,后来就不行了。”袁恒通从17岁开始以手工古法造纸至今已有60多年了。在他的作坊也难以为继的时候,1997年,天一阁博物馆副研究员李大东的到来为当地的竹纸业带来了新的生机。当时天一阁为修补破损的古籍藏书,需要一批与明代古籍纸相同的竹纸。经过上百次的试验和修改配方,袁恒通终于拿出了修复古籍的专用纸,他还研制出一种国内少见的具有苦涩味道,能防虫,可用来修复古籍又适合画画的苦竹纸。专家赋予老袁造的纸一种新称谓———棠云纸,之后天一阁、北京大学图书馆、武汉大学、国家图书馆等国内一批古籍修补机构纷至沓来,并认定袁恒通的作坊为竹纸专供厂家。 从一棵竹子到一张棠云纸,需要经历72道工序:砍料、阴料、剖料、腌料、洗料、煮料、捣料、漂浆、打浆、抄纸……袁恒通为自己拥有传统手工技艺而自豪,如今他的儿女已经接手了古法造纸事业。袁家小小的造纸作坊,也吸引了各路专家。据介绍,南京博物院副院长、全国纸质类文物保护专家奚三彩、南京图书馆副馆长宫爱东、美国普利斯顿大学东亚图书馆馆刊主编罗南熙等都对棠云纸给予了充分肯定和评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纸张保护:东亚纸张保护方法与纸张制造传统”项目中,研究人员做了大量的实地考察和调查研究,选取了东亚五国传统造纸工艺和造纸材料保存相对完整的地区作为项目点,其中就包括奉化棠云。 □本报记者 陈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