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7版:党史·国史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5年12月14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行走在成长的岁月里

回顾宁波历次五年规划

  “一五”期间开始兴建的鄞县三溪浦水库
  宁波港对外开放后外轮陆续来甬
  杭州湾跨海大桥建成

  本报记者 王 佳 通讯员 李维昶

  弹指一挥间,2015年已临近岁末。

  为“十二五”发展画上圆满句号,为“十三五”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是这个岁末的主旋律。当前,我市正在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认真起草“十三五”规划建议和规划纲要。

  市委党史研究室本着总结历史、启示未来的目的,进行了宁波历次五年规划的制订与实施课题研究。今天让我们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一起回顾宁波历次五年规划,从中梳理宁波社会经济发展的脉络。

  奠基 解放初期的探索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立即着手医治战争创伤,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1953年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

  地处中国东部沿海的宁波,是国家军事战略要地,在建设和规划上首先要服从于国家的战略布局。当时,国家建设项目极少落户宁波。宁波提出坚持“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方针,主攻农业,以提高粮食产量为重点,解决人民温饱问题,进行一些力所能及的生产建设项目,改善人民生活状况,积极完成社会主义改造。

  到1956年,宁波提前完成社会主义三大改造,超额完成“一五”计划生产任务,工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8.36%(增长率均为名义增长率,下同),其中工业达17.19%,初步奠定了社会主义经济基础。

  随着“一五”计划完成,党中央提出把建设重点转向工业和城市,逐步试行以城市带动农村的发展战略。

  在“二五”计划中宁波提出,要在两年内把宁波市由消费城市变成生产城市,十年后把宁波市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科学文化的社会主义新宁波。随着“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兴起,国民经济严重失衡,工农业生产出现巨大困难。随后,国家作出建设“三线”和调整国民经济战略决策,宁波工农业生产迅速萎缩到1957年水平。随着国民经济调整的深入,“二五”计划后三年,宁波国民经济逐步恢复和发展起来,工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速13.66%。

  1965年宁波初步提出“三五”计划:坚持粮食和经济作物并举的方针,以工业为主导,以农业为中心调整工业,活跃城乡经济,改善人民生活。

  由于“文化大革命”运动的干扰,“三五”计划没能付诸实施,宁波经济出现严重倒退,直到1969年开始出现恢复性增长。但是这种恢复性增长被高估,因而“四五”计划提出建立“小而全”的地方工业体系目标,致使工农业生产出现一系列困难。“三五”“四五”时期,宁波工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速仅4.27%。

  在“文化大革命”后期,镇海港区、镇海发电厂、浙江炼油厂等重大基础项目开始落户宁波,宁波港启动了对外开放工作。农村工业发展迅速,总产值由1965年3992万元增长到1975年47970万元(总产值、地区生产总值均为当年价,下同),年均增长28.23%,为改革开放时期宁波乡镇企业发展、城市跨越腾飞奠定了基础。

  从“一五”到“四五”,在“全国一盘棋”和“上下一条线”的大格局中,宁波主要依靠自身力量和智慧,力所能及地建立起一批零散的中小型工业企业,实现三次产业结构由1>3>2到1>2>3,再到2>1>3的两次转型,初步完成由农业主导的消费性城市向以工业为主的生产性城市的转型升级。

  启航 改革开放的浪潮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宁波及时、果断地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提出加速把宁波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的奋斗目标。在这五年中,全市工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3.17%,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6.30%,社队企业总产值超过农业总产值;浙江炼油厂、镇海港区、镇海发电厂等重大项目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北仑港建设开始启动;宁波市区、宁波港正式对外开放,并于1980年确立建设现代化港口的奋斗目标。宁波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国际港口建设正式启航。

  按照中央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战略部署,宁波“六五”计划提出,要建设加工制造业基地,改善投资结构,加大对外开放力度,努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六五”期间,为促进宁波更好地发展,宁波地、市合并,实行市管县体制;国务院把宁波列入十四个进一步对外开放的沿海港口城市,确定为华东地区重要的工业城市和对外贸易口岸,宁波经济发展开始由内向型朝外向型转变,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进入快车道。到1985年底,宁波地区生产总值达到71.05亿元,年均增长19.2%;工业总产值达到91.98亿元,年均递增23.97%,宁波成为全国工业明星城市;港口吞吐量突破1000万吨。

  “七五”期间,经多方人士努力,国务院于1985年底成立宁波经济开发协调小组,1986年11月又明确把宁波建设成为华东地区的重要工业城市、对外贸易口岸和浙江省的经济中心,1987年2月批准宁波为计划单列市,1988年3月批准宁波为“较大的市”,把宁波列入国家重点建设地区,宁波获得了对外经贸自营权、地方立法权等,获得更大的外向型经济发展优势。

  宁波“七五”计划提出要积极开展大规模的开发建设。在全市人民的努力下,“七五”时期宁波国民经济持续增长。1990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41.40亿元,工业增加值达到72.12亿元,分别年均递增14.76%、14.30%;三次产业结构实现由2>1>3到2>3>1的转变。五年间,宁波共建成国家、省、市投资的重点工程项目27个,以港口为中心的交通集疏运网络逐步形成;港口吞吐量达2533万吨,跃居全国沿海港口第六位;港口集装箱吞吐量达到2.2万标箱。宁波对外经贸开始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各县(市)区全部对外开放,宁波保税区、大榭开发区相继获准设立。

  “五五”到“七五”,是宁波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的启航时期。宁波在国家战略中的地位开始从国防前沿阵地向改革开放前哨转变,国家、浙江省开始把一批批重大项目放到宁波,社队企业迅速成长为乡镇企业,传统市场快速发展起来,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传统内生型经济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快速地朝外向型经济、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转变。

  跨越 世纪钟声的奏鸣

  1991年,宁波开始实施第一个跨越性的规划纲要《宁波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纲要》,提出地区生产总值在“八五”期间提前实现翻两番,到20世纪末争取比1990年再翻一番,人民生活提前达到小康水平,部分地区达到富裕程度的总体目标。

  为实现跨越目标,宁波坚定不移地实施“以港兴市,以市促港”战略,完成了全市“八五”计划的各项指标,跻身全国城市综合实力50强、投资环境40优。宁波提前9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的目标,提前7年完成比1990年翻一番的目标。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33.64%,外贸自营进出口年均增速66.80%,“宁波速度”开始闪耀全国。

  1996年,宁波开始实施第二个跨越性的规划纲要《宁波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九个五年计划及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这是宁波第一个以转型为主题的规划,提出要坚持港口、产业、城市的互相促进,实现经济体制(率先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经营为主转变为集约经营为主)的根本性转变,努力促进一、二、三产业、经济与社会、中心城市和县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九五”期间,宁波人民坚定不移地实施港口开发、科教发展、对外开放和城市化“四个突破”战略,沉着应对亚洲金融风暴,胜利完成了世纪大跨越。2000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144.57亿元,年均增长13.69%;第三产业比重由30%提升到36%;外贸自营进出口达到75.40亿美元,消费品零售额完成389.29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完成1600.03亿元,形成投资、贸易、消费三驾马车协调发展的局面;基础设施显著改善,大市范围内“一小时交通区”初步建成。2000年港口货物吞吐量达到1.15亿吨,迈入亿吨大港行列;乡镇企业、城镇集体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等基本完成。

  “八五”和“九五”,是宁波实现世纪跨越的时期,更是转型的启动和加速时期。国有企业和乡镇企业改革基本完成,对外开放领域和范围进一步扩大,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基本实现,外向型经济快速地朝开放型经济转变。

  转变 科学发展的春天

  2001年,宁波开始全面实施《宁波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提出要以加快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继续保持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充裕。

  为更好地完成“十五”计划,宁波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浙江省委“八八战略”,实施“六大联动”战略,成功应对“非典”疫情、重大自然灾害、资源要素紧缺等严峻挑战,提前一年完成“十五”计划确定的主要任务。到2005年,宁波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447.32亿元,年均增长16.41%,五个县(市)全部进入全国百强县行列;三次产业结构由8∶56∶36调整为5∶55∶40。工业发展有新突破,重点培育和发展的出口名牌达20个,宁波成为“中国品牌之都”。城市化率从2000年的45%提高到56%,宁波荣获了全国首批文明城市、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卫生城市等称号。

  2006年,宁波开始实施《宁波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型升级为主线,促进发展模式转换、经济体制转轨、社会结构转型,力争到201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此,宁波又提出“六大提升”战略,成功应对了国际金融危机,实现经济发展完美的V形反转,2010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5125.8亿元。港口年货物吞吐量、集装箱吞吐量2010年分别达到4.1亿吨、1300.4万标箱;集装箱吞吐量跃升国内港口第3名,跻身世界前6位。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完成9039亿元,建成了杭州湾跨海大桥、梅山保税港区等一批事关宁波长远发展的重大项目。外贸连续闯过五道百亿美元关口,2010年达到829.04亿美元,首次进入全国36个省(市)、自治区、计划单列市前十强。城乡统筹发展水平连续五年居全省首位,综合评价得分87.09分(2009年),城市化率达到65%,宁波进入城乡全面融合发展阶段。

  2011年,宁波开始实施《宁波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这一时期宁波经济社会发展总体目标,科学发展走在全省全国前列,惠及全市人民的小康社会全面建成,建设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更加牢固。近年来,全市深入实施“六个加快”战略和“双驱动四治理”决策部署,积极谋划打造“港口经济圈”,构筑现代都市,提升人民生活品质,推进文化大市建设,建设生态文明。2015年是“十二五”计划的收官之年,虽临近岁末,全市上下仍全力以赴,正努力为其画上圆满句号。

  “十五”到“十二五”,是宁波走上科学发展道路的关键时期,也是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科学发展观念深入人心,经济社会发展更加协调,综合实力继续大幅提升。在发展质量进一步提高的同时,社会事业发展快速,城乡教育、卫生和文化服务能力明显增强,人民生活显著改善。

  《奉化市志(1989~2008)》

  终审验收会召开

  本报讯(通讯员王华)日前,《奉化市志(1989~2008)》终审验收会召开,28位专家学者与会评稿。

  会议认为,《奉化市志(1989~2008)》(终审稿)指导思想明确,体例完备,内容规范,层次清晰,地方特色和时代特点鲜明,适当修改后可以公开出版。

  该书共计48编,192章,670节,彩色地图8张,文前彩照155张,随文照片321张,各类表格483张,全志约200万字。奉化市志办将根据验收会上专家们对志稿的评审意见,再次进行梳理、修改。

  陈良义烈士纪念馆日前建成

  本报讯(通讯员吕国民 史复明)日前,陈良义烈士纪念馆在象山县高塘岛乡江北村建成。

  陈良义,字仲宜,1905年11月14日出生于象山县高塘岛乡江北村。曾任中共南田独立支部书记等职。1927年5月22日在南田被捕,6月24日,被敌人残酷杀害在宁波,年仅23岁。陈良义是浙东地区最早牺牲的“六烈士”之一。

  陈良义烈士纪念馆始建于2010年冬,2015年秋竣工,总占地面积2488平方米,建筑面积480平方米。今年10月开始,象山县委党史办在高塘岛乡党委、政府,江北村党支部、村委会配合下,在纪念馆内正堂开设了陈良义烈士史迹陈列室,共陈列配加文字的113张图片,全面介绍了陈良义烈士的光辉一生。正堂内安放着烈士亲属制作的陈良义烈士半身铜像。纪念馆右边一间陈列着高塘岛乡鲍家田、蒋阿富、周培福、叶兴洪、梅有金、罗朝银等六位烈士配加文字的55张图片。

  梅山盐场纪念馆开工建设

  本报讯(通讯员郑春光)11月11日,北仑“梅山盐场旧址”纪念馆开工建设。工程预计2016年竣工,建成后将成为开展创业奉献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

  纪念馆位于梅山街道担峙村西南侧梅山盐场筹备处旧址“七十二房”内,占地面积460多平方米,由梅山盐场筹备处旧址改建。纪念馆以北仑盐业文化为背景,由《“盐业跃进”聚焦梅山》、《筚路蓝缕,艰苦创业》、《顺势而为,开拓进取》、《捷报频传,闪光历程》四大部分串起梅山盐场创业发展主线,采用多媒体互动、场景复原、展品陈列等方式展现梅山盐场的时代变迁,将涉及古代煎盐晒盐工具、盐场职工生活用品、建海塘场景复原、平滩制盐工艺微缩场景等内容。

  《宁海抗日史汇》日前编印完成

  本报讯(通讯员葛梦婕)日前,由中共宁海县委党史研究室、宁海县政协教文卫体和文史资料委员会联合编撰的《宁海抗日史汇》一书正式印刷成册。该书是宁海县委党史研究室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研究成果之一。

  全书分上下两册,上册由《日寇祸害》、《抗日救亡》、《历史记录》、《英烈光辉》和《历史文献》5章组成,下册涵盖了该县抗战时期居民财产损失、人口伤亡和阵亡英名录等各类统计表。全书史料皆由编委会通过档案文献调查、社会调研、座谈取证等方式收集获得。全书深刻揭露了日本帝国主义在宁海犯下的滔天罪行,全面反映了宁海人民团结一致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史实。

  古桥惠政

  惠政桥横跨于奉化城区的县江之上,虽时有圮废,但历代官民代代相继,协力共建,彰显出自己的生命意义。

  《宋宝庆四明志奉化卷》记载:“惠政桥,县东北三里,旧名善胜,又名通剡。皇朝乾德二年(964)建,后为洪水所坏,大观中重建,改今名。校官顾文记之,架木为梁,覆以厦屋,率十稔一易。”这是宁波地方史籍关于奉化惠政桥的最早记载。

  此后千余年,惠政桥屡毁屡建。南宋嘉泰年间(1201~1204),桥又一次被毁,一个名叫汪伋的乡绅倡议乡民捐资建桥,响应者云集。他建议用石材代替以往的木材,历经两任县令桥始建成,桥型为双孔石桥,中筑桥墩,桥墩上又开孔洞,以分流水量,两旁护以石栏,雕饰精美,规模超过以往所建桥梁。桥于明成化年间(1465~1487)崩塌,存世近300年。

  吾辈见过的惠政桥建于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为钢筋混凝土桥,中砌一石桥墩,两边堤岸条石垒砌,桥净高9米,长52米,宽8.5米。桥面微坡,两边有桥栏,高半人。桥墩上雕有作为水文标志的鳌鱼头,桥额“惠政大桥”由著名书法家于右任手题,至今他的手迹仍留在桥南侧石栏上。

  旧时,惠政桥和县江共同构成一条水陆交通要道,凡温台、宁海来的商旅在此登舟,北上宁绍。同样,宁波、绍兴来的商旅自水陆行至奉化,在龙津渡上岸,由陆路南下台温。因水陆兼得、交通便捷,惠政桥成了这条交通要道中的承接点,成为西南山货和东南海货的中转站。象山港东西忠义乡(莼湖、裘村、松岙一带)出产的苔条、蟹酱、乌狼鲞等海货和连山、松林乡(大堰、董李一带)出产的竹木、薪炭等山货都会集中到惠政桥一带,或水陆运至宁波、绍兴,或陆路散运至城里乡下。

  清光绪《奉化县志》记载奉化市集:“以大桥为最,逢一、六为集市。”大桥就是惠政桥,每逢农历一、六市日,四乡百姓都来赶集,那景象宛如一幅活动的《清明上河图》,这情景一直持续到惠政桥旁边的直街、沙滩街拆除为止。

  民国年间建造的惠政大桥在风雨和战火的洗礼中巍然屹立了65年。到21世纪,奉化城区建设日新月异,惠政桥的规模和结构已不能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2000年6月,市政府决定拆除重建。新建后的惠政大桥为钢筋水泥平桥,长70.8米,宽44.6米,大桥迎水面仍设有鳌鱼头,设计标准为抗50年一遇洪水。整座桥气势恢宏。

  惠政桥跨越时空,连接古今,始终是县江上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桥下不息的县江水作为奉城的母亲河日夜流淌,传递着惠政于民、传承千古的精神与信念。(陈 峰)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