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4版:宁波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5年12月15日 星期二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抗击传染病魔的最美天使

———记宁海县第一医院感染科护士长王晓英

  □本报记者 蒋炜宁

  通讯员  王珍珍

  一袭大红的呢大衣,远远望去好似一团燃烧的火焰,一阵风似的走了过来,瘦削的脸上架着一副黑框眼镜,脑后挽了个发髻,干净利落,偶一低头,露出了满头青丝根部的白色,透露出她24年来8000多个日夜在护理一线的辛劳。

  她就是宁海县第一医院感染科护士长王晓英,浙江省第三届最美天使荣誉获得者。

  女汉子般的护士长

  2006年6月,宁海县第一医院感染科建成,那是一栋在医院最角落的独立小楼,四层高,一楼是门诊与留观,二楼、三楼和四楼均是病区。这可是个高风险的地方,凡是叫得上名的传染病病人,那里都得收治。王晓英却做出了惊人的决定,主动请缨,挑起了感染科护士长的重担,那一年她33岁。

  小到出生才几天的婴儿,大到90多岁的老人,王晓英都经手护理过;传染病疫情暴发,一天收治近百人,她也沉着应对过。

  去年12月,医院来了个一周岁半的手足口病重症患者。来时小女孩脸色发青,王晓英连住院手续也没来得及办,就直接把她推进了抢救室。孩子很快面临多器官衰竭,静脉找不到,只好打头皮针,气管插管,接上呼吸机。

  在接下来的这场与死神的拉锯战中,考验的是耐力。王晓英主动揽下了照料小女孩的活。气管插管特别柔软,稍微有道折痕,就会影响氧气的输送;孩子小,觉得插管难过,总要拿手去拔掉,插得又浅,一不小心就会脱落。在那不眠不休的40多个小时里,王晓英隔五分钟查看一下气管插管,一有情况立即纠正。孩子太小,补充体液也是个技术活,多添少加50毫升的液体,就很有可能引发命运的大逆转。反复计算,修正到一个她认为的满意值,然后一点一滴慢慢地输入孩子体内。3天后,孩子脱离危险;2周后,孩子活蹦乱跳,康复出院。

  平时感染科的小楼看似冷清,但遇疫情时,门诊大厅里外全塞满了人。按王晓英的话说,疫情就如一阵狂风,说来就来。

  她曾在一夜之间扩出一个病区,一天新收治40多位病人。2008年5月的一天下午,她接到电话称有40多位患者需马上收治入院。病区开在哪?床铺在哪?被褥在哪?消毒怎么到位?护理团队在哪?一连串的问号没吓倒这位女汉子般的护士长。

  她马上向院领导和有关部门汇报,并提出建议;经院领导批准后启动应急预案,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在上级领导的积极协调下,县城关医院腾出整整一层楼面用作新病区,她又临危受命火速赶到现场,调动夜班护士先去打扫卫生,消毒。她借来上百套被褥,在被套、床垫、枕套和枕头上一一做好标识,然后又留下来再次消毒病房,把干净的床位一张张地拖到病房里,摆放整齐,这时天已大亮。

  一早,来自宁海西店某小学的20多名学生陆续到院,她给孩子编号、核对姓名,再分送到病房。孩子们好动,爱楼上楼下乱跑,小手要去摸电梯、扶手。王晓英一边组织消化道隔离消毒,一边指导护士耐心安抚孩子积极配合医生治疗。整整一个月后,孩子们康复,病区撤销。

  多年护士的经历,练就了她扛得了氧气瓶,拉得动推车,做得了心肺复苏和穿刺,一路小跑,风风火火地奔跑在救护一线。她戏称自己是个不折不扣的女汉子。

  洒向病人的都是爱

  这位女汉子似的护士长,给病人的却是暖暖的关爱。传染病房里病人的脾气都不太好。一名30来岁的小伙子患肝癌,脾气特别大。看到护士过来,要么张口就骂,要么伸手就打;再换一位护士去,一脚就踢了过来。闹腾得厉害时,把手上带血的针头拔出来乱扔。王晓英笑眯眯地迎上去,直接开口问他要的是什么,怎么做才能让他开心些。小伙子看着笑吟吟的护士长有些不好意思了,低声说要王晓英给他做护理。王晓英爽快地应下,发药、打针都由她来,需要时又陪他聊天开导他。

  “其实换位思考一下,得了这种病,人生是灰暗的,心里肯定难过,让他发泄掉,就会舒服些!”王晓英很理解病人的心思。每天在病区里,接触的是满满的负能量,而王晓英好比是个能量转换机,从她身上流露出来的是满满的正能量。

  “看着一批批的病人进进出出,目睹生命凋零的过程,感觉自己很幸福,因为我有个好身板,能为病人服务,减轻他们的痛苦!”从最初的急诊科到重症监护室,再转岗到肝胆外科,而后在感染科,一路走来,目睹了生命的脆弱与不易,王晓英有了这番感悟,并把它转化为无尽的爱,洒向每一位她走近的病人。

  艾滋病感染者最担心看病时遇上熟人,隐私曝光。王晓英就动了个脑筋,把挂号、发药、收费、采集血浆、看病这五个环节并在感染科一楼的一个小房间里完成。医院有医院的规章制度,为了特事特办,她到院长室、财务科、药房、挂号室、检验科一个个地磨,得到院领导和相关科室支持后,自己动手设计平面图纸,和医院后勤人员商讨施工改装细节。这样一个小房间带给艾滋病感染者的不仅是少跑脚头,还有丝丝暖意,因为有人贴心为他们着想。

  “我多做点,艾滋病人来看病心情就会好些,服药治疗的依从性也会好些,这样社会就会更安定。”在王晓英眼里,没有分内与分外事的区别,怎样对病人好,就怎样来做。

  感染科的病人八成来自农村,贫病交加的居多,很多还没有家人陪伴,多次反复入院的占了半数,特别需要医务人员的关爱。宁海第一医院副院长奚琼霄说,在感染病房里,王晓英在某种程度上代表的就是医务人员的形象。

  带状疱疹反复发作,右胸到背部皮肤全部化脓,散发阵阵恶臭,63岁的老叶从外地辗转来到宁海第一医院。家人因他久病,很少来探望。用盐水敷湿,再用镊子一点点清理掉腐肉,涂上药水,细细包扎好。换次药就得一个半小时,每天得换三次。每隔2小时翻次身。这股恶臭就是戴着2个厚实的大口罩也挡不住,胃里阵阵翻腾。一个多月后,老叶出院,翻出一包小饼干,直往王晓英手里塞。这护士比家里人待他还要亲!

  能不能不要这份荣誉?

  要给病人更好的呵护,就得有过硬的技术。女儿6个月大,她就开始报考大专护理自考。她给自己定好每天必须完成的任务,常常是在哄女儿入睡后,看书到凌晨一二点,第二天再精神抖擞地奔跑在护理一线。

  “人有目标,心中有追求,就不会感到累!”凭着这股子拼搏劲,2001年她又瞄上了本科护理远程教育班,每两周到宁波上一天课,早上5时半出发,晚上10时多到家。3年的学习她咬牙坚持到最后,考完最后一门,累得直接在考场上睡着了。

  不会打麻将,不唱歌,不逛街,唯一的爱好就是夜读,读的大部分是护理专业书籍。每次到上级医院进修,大家都觉得这个来自基层的小个子护士不一般。很多发热待查、少见的病症,她一看就门儿清。直爽的她通常还会反问一句———这个不是在书上有吗?你们没收治过吗?

  1999年到2008年,她公公重病,时断时续地卧床,饮食起居得靠人照料;丈夫很长一段时间在外地工作,女儿幼小,家里的重担全在她一人身上。通常是忙完医院的护理,她中午下班骑车赶到菜市场买菜,回家现烧,然后给公公喂饭、打针、翻身、擦洗,还要挤出时间陪着聊天解闷。

  今年七八月间全省启动最美天使评选。王晓英被推为全省最美天使的候选人。

  “我能不能不要这份荣誉?”她先打电话给医院书记,后又打电话给局人事科长,“我只是做了分内事,给更优秀的同志吧!”最后,局领导跟她说,大家一致公认,非她莫属!

  上月,她成为全省第三届最美天使。在获奖的10个名额中,王晓英是来自基层一线的最接地气的一个。

  “一个荣誉不能改变什么!”王晓英继续奔波在护理一线,又有了新的目标———自学英语争取直接阅读国外的医学文献,参加心理咨询师学习,给病人更全面的呵护。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