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余建文 余姚记者站 谢敏军 “吾心自有光明月,千古团圆永无缺”。明代大儒王阳明的诗句,放在500多年后的今天读来,依旧令人肃然起敬。 10月31日,在王阳明诞辰543周年之际,余姚各界群众数百人聚集在先贤出生地故居广场前,隆重纪念这位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军事家、书法家,宋明心学之集大成者。随着余姚首个“阳明文化日”系列活动的依次展开,此后的半个多月时间里,余姚市民怀古思贤,跨越500年的历史长河,再一次近距离与守仁先生“对话”,领悟阳明精神的内涵和时代意义。 余姚的这个金秋,属于王阳明和他的阳明学。 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到王阳明或引用王阳明的学说,认为王阳明的心学正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也是增强中国人文化自信的切入点之一。要把文化变成一种内生的源泉动力,作为我们的营养,像古代圣贤那样“格物穷理”“知行合一”“经世致用”。 有学者说,“或许,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王阳明”。多年来,作为王阳明的故乡,余姚市持续深入发掘、宣传王阳明学术思想和优秀传统文化,强化价值引领,打造道德高地。首个“阳明文化日”活动的举办,使阳明文化这张“金名片”更加闪亮耀目,以传统美德凝聚共识,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地生根,推进余姚经济、社会全面和谐发展。 代序相传 先贤精神薪火永存 543年前,王阳明出生在龙泉山麓的瑞云楼。从少年放马居庸关,到成年后多次平定叛乱立下赫赫战功;从早年“圣人梦”,到龙场悟道,再到成为心学集大成者……他成就了人生一个个传奇,被誉为“明第一流人物”。 作为四先贤之一,余姚不仅留有大量王阳明生活、活动的历史印记,他的名字早已铭刻在余姚群众的心里。“阳明文化日”活动期间,12项特色鲜明的纪念活动,让余姚市民切身感受王阳明的人格魅力和阳明思想的现代活力。 16支以“阳明号”冠名单位代表组成的队伍,绕着龙泉山接力长跑,象征阳明精神薪火相传。近30名相关专家参加王阳明家训学研会,一起重读《王阳明家训》。市文联党组原书记、姚剧《王阳明》编剧杨东标走上讲坛,为百余名观众讲述王阳明的传奇人生。余姚书城的王阳明图书展,余姚博物馆的王阳明遗墨特展,吸引了大批市民。 来自余姚多所中小学校的学生穿上传统的汉服,朗诵王阳明诗歌中的经典名作,共同体会“致良知”“知行合一”的思想精髓。国家一级演员、著名姚剧表演艺术家寿建立现场演唱一曲《致良知乃是万物根和本》,赢得观众的阵阵掌声。 “一片瑞云,划一道致良知的彩虹;龙场悟道,让光明的心绽放;穿过五百年岁月,引领生命的方向,知行合一,我们代代守望永远在路上。” “知行合一·青春报国”主题演讲比赛上,青葱少年、职场新人以“做文明崇德余姚人”市民行动中的点滴故事为素材,抒情言志、切磋交流。 “阳明文化日”活动期间,动画片《少年王阳明》在浙江电视台教育频道、余姚电视台首播。该片还改编成微广播剧,在电台开播。此外,还开展了“致良知与友人”微信大赛,阳明文化日纪实作品征稿大赛,从不同角度反映余姚人践行王阳明“知行合一”、文明崇德的真情实景。 余姚市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说,王阳明是余姚的骄傲,我们要让更多的人知道王阳明的故事,了解王阳明,把阳明文化一代代传承下去,传播开去。 古为今用 阳明精神承继发扬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这“四句教”是王阳明思想的核心。阳明学穿越500多年的历史隧道,一直传至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等地,影响深远。 近年来,余姚把先贤精神作为“传家宝”,研究、发掘阳明学的内在精髓和现实意义,脚步一直未停歇,取其要义,古为今用,与争创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相结合,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余姚大地开花结果。 早在20世纪90年代,余姚就开始举办王阳明的纪念活动。2005年,余姚文化部门委托浙江古籍出版社重版《王阳明全集》2000册,很快被抢购一空。2007年,余姚投入8000多万元修缮王阳明故居,并举办了中国余姚·王阳明国际文化活动周。民间学术组织“余姚市历史文化名城名贤研究会”,多年来一直对王阳明及其思想进行自发地研究,搜集资料,查寻相关遗迹,著有一系列研究书籍。姚剧《王阳明》将先贤搬上艺术舞台,好评如潮,还赴台湾演出。 2011年,余姚市政府与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合作建立国际阳明学研究中心,至今已举办了三届国际阳明学研讨会,并定期汇编、出版研究资料。2011年底,王阳明还“走”上了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坛”栏目。 目前,阳明学研究的热潮已经从余姚、浙江,蔓延到全国多个省份,甚至走出国门。除了学术研究著述,像《王阳明:一颗心的史诗》《明朝一哥王阳明》等文艺作品也遍地开花。 崇德守信 营造向善向美风尚 “天地虽大,但有一念向善,心有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王阳明追求的人性至善圆满,已经成为余姚的一大文化“基因”。 近年来,余姚开展“四个融入”系列活动,让市民感知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传统美德,努力践行阳明思想实质。自2012年起,以“信以立业”“孝以修身”“俭以养德”为抓手,余姚不断深化“做文明崇德余姚人”活动,创设“姚文德”基金,褒奖善行义举,大力推进好家风建设,营造向上向善向美的社会风尚。余姚城乡内外建起148条道德文化长廊,159个道德讲堂,93座乡村家园馆,公民道德建设入耳入脑入心。三年中,余姚共评选出110个“余姚好人”、59名“感动余姚”新闻人物,其中3人荣登“中国好人榜”,1人被评为省道德模范,8人入选浙江好人。 “信用余姚”名声远播。“道德银行”覆盖余姚所有乡镇(街道)和91个行政村,累计共有1747户农户获得道德信贷1.25亿元。目前,仍有72个村的754户农户获得“道德信贷”6472万元,三年中没有发生一笔违约。 全市4.6万余名注册志愿者,将服务触角伸到城乡社区各个角落。城区里,争做“好居民、好邻里”;村镇中,争当“好村民、文明户”;行业间,争创“诚信为本,文明为先、服务为要”,全市设立的各类文明基金、孝德基金等民间道德基金共140余个,形成“群众设奖、奖励群众”的良好风尚。 知行合一 助推经济社会发展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余姚市委有关领导说,“阳明先生所讲的知行合一,精神实质就是真抓实干,‘实干兴邦’,这也是我们考验干部的‘试金石’”。 从2013年起,余姚推行行政服务基本建设项目效能评议,建立行政不作为问责机制,全力推进干部作风建设,着力优化经济发展环境,不断增厚工业经济发展后劲,促使传统企业精彩“转身”。 对阳明故里的余姚来说,弘扬先贤精神已经成为美丽富裕幸福新余姚建设的强大动力,践行阳明学说,为余姚经济社会转型发展提供了巨大动力。近年来,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中国优秀创新型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等诸多“国字号”荣誉花落余姚。目前,余姚拥有2个全国文明镇,5个省文明镇,2个全国文明村,24个省级文明村,数量居宁波各县(市)前列。 优秀的传统文化可以穿越时空,照耀古今。秉承着阳明精神,余姚在新的历史时期,砥砺前行,创造更辉煌的业绩。 关于王阳明的那些传奇 王阳明(1472年-1529年),浙江余姚人。字伯安,名守仁,号阳明子,世称阳明先生。 王阳明是明代伟大的哲学家、文学家、教育家、政治家、军事家、书法家。 政治上,王阳明官至都察院左都御史,两广、湖广、江西四省总督,历任南赣巡抚、江西巡抚,生前封“新建伯”,身后谥“文成公”。 军事上,王阳明在不费朝廷一兵一饷的前提下,选练民兵,平定了为祸南方四省的大规模叛乱;又在朝廷高层的掣肘下,率领没有实战经验的民兵,仅用35天就击溃了宁王朱宸濠的数万精兵,一举粉碎其蓄谋了几十年的篡位大计;而南赣剿匪、征广西思田更是体现了王阳明抚剿并用、文武兼修的军事思想,将兵家权谋上升到了“此心不动即为术”的化境。 哲学上,王阳明融合儒、释、道三家之精华,打破僵化的官方意识形态程朱理学的窠臼,独创以“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为三大命题的阳明心学,信从者上至宰相,下至农夫,流传之速、蔓延之广,不仅有明一代无人能匹,纵观古今中外亦不多见。在近代,康有为、梁启超、章太炎、孙中山、陈独秀、胡适之等无不从阳明心学中吸收人性解放、自尊无畏的思想,建立了不朽的事功。 (资料汇编) 本版图片由余姚市委宣传部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