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蒋炜宁 通讯员朱颖)前天下午,92岁的陈柏林老人同时捐献了自己的眼角膜和遗体,成为我市年龄最大的角膜捐献者。 在生命的最后时刻,老人留下了两句遗言:一句是“保姆这个月的工资拿到了吗”,另一句是“记下捐献的电话,千万要帮我完成心愿”。 前天下午,宁波眼科医院接到陈老家人的电话,被告知陈老已经去世,按照他的遗愿,请医生来取角膜。下午1时,眼科医院角膜取材组一行四人来到解放军第113医院老干部病房,小心翼翼地取下老人的眼角膜,随后宁波天一职业技术学院的工作人员也赶到病房,怀着崇敬之情带走了老人的遗体。 “NB036”,这是老人生前经常念叨的代号。“NB”指的是宁波,“036”指的是第36位角膜捐献志愿者。“十年前,父亲签署了角膜捐献志愿书,从此这个数字就牢牢印在了他的脑海里。当时,角膜捐献对很多人来说还是个陌生的字眼,整天读书看报的父亲就已经知道,这是他这一生可以做的最后一次奉献!”陈老的女儿陈女士告诉记者。 生命的最后一段时间,患有胃癌晚期的陈老已经不大能说话,大多数时间他通过在黑板上写字和亲人交流。去世前,陈老在黑板上再次强调自己的心愿———“记下捐献的电话,千万要帮我完成心愿!” 陈女士说,从情感上来讲,父亲要把自己的身体捐献出去,她和哥哥是非常不情愿的,所以她在志愿书的家属签字一栏,填的是“知情”,而不是“同意”,“至今每每想到父亲的遗体要被解剖,我的心像被刀割了一般。”但父亲的心愿总是要尊重的,陈女士说,最终说服她的还是父亲的高风亮节———“父亲一生奉献,到生命的尽头还能帮助他人重获光明,并为祖国的医学事业做出奉献,我们有什么理由不支持他?我也希望父亲的事迹能鼓励更多人身后捐献器官。” 记者了解到,截至目前我市真正实现角膜捐献者103例,等待角膜的眼疾患者排队等上好几年的现象并不鲜见。 陈老生前是一名军人,转业以后在一家事业单位担任书记,退休后最大的爱好是写作,生前是宁波多家报纸的评报员。上个月,陈老在病榻上拿了人生最后一笔1000多元的稿费。他让保姆送到浙江大学明州医院,捐给一个因车祸住院的病人。被老人的精神感动的保姆,也同时捐了500元。“他一辈子乐于助人,乐于奉献,帮助别人的事情多得数也数不清!”陈女士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