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4版:宁波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5年12月17日 星期四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后塘河上的航船时代

  “鄞东第一桥”皎契桥。(王岚 郑勇 摄)

  本报记者 郑勇 王岚

  

  清道光三年(1823),鄞县贡生徐兆昺写的《四明谈助》一书中这样记载:“汉,后塘街,在县东同谷山口。因是时鄮县在谷中,海人集货贸易于谷口,以在海塘之后而名之也。今鄞县在甬江之滨,海人贸易,多在甬江两岸,于东岸一带亦称后塘街”。

  时隔千年,从东乡山麓到三江口的两条后塘街,生动地印证了宁波“海人集货贸易”的传统。而两条后塘街之间的距离约为16公里,两地之间有一条几乎笔直相连的河流,恰恰也叫后塘河。

  在鄞东三条塘河中,无论是河道运输还是人文历史,后塘河显然都比较重要。它起于江东大河头,流经张斌桥、七里垫、福明桥、盛垫桥、五乡碶、小白河头,止于东吴镇;并连接三溪浦溪流,在五乡又与小浃江相连。千百年来,后塘河一日日滋养着人们精细的日子,他们在这条河上往来城乡,当年的航船上,乘坐着贩菜的乡农、卖鱼的渔民、售货的商人,也许还有从京城归老隐居的高士,从东瀛来到汉地修学的僧人……这是一条贸易的河流,这也是一条文化的河流。

  初冬的上午,我们寻访组来到鄞州区东吴镇生姜村,这里河道纵横水面开阔,后塘河从城区蜿蜒流来,在此与东吴河、小白河交汇。岸边有座大涵山桥,是一座三眼平板桥,简朴中透着岁月沧桑。据记载,此桥始建于唐,明万历年间重修,至今依然稳如磐石,桥的一端已没入水中,却不难想象当年桥上桥下的繁忙。

  大概就在大涵山桥修建的时候,明州州治从鄞江迁至三江口,是年为唐长庆元年,即公元821年,“此时极为需要其周边农业经济已经较为发展的区域,与以港口为特征但尚欠发达的平原中心发生更广泛的交流,并把财富和各种可集聚的资源带到州城。”宁波文史专家邬向东介绍,823年明州刺史应彪在东渡门外的奉化江口,架设了“东津浮桥”。两年后,因三江口水流太急,于是将桥位南移约500米,就是现在的灵桥位置。有了桥,再通过东乡逐步形成的三条塘河尤其是后塘河,使鄞东的海鲜山货可一路畅通地送到城里。

  后塘河尽头的江东大河头靠近市中心,商贸发达人流密集,同时后塘河河道较深,在东乡三条塘河中属第一,这些是后塘河能够成为鄞东主要河道的原因。在民国地图的“鄞县分图甲、戊”两图中,后塘河的大小桥梁就有五、六十座,平均半华里一座。据《鄞县通志》记载,1936年的后塘河上大约有75个航班,其中夜航船7艘主要往来于宁波与宝幢之间,其繁忙可见一斑。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许多运输船队就是通过后塘河,把建筑材料运到城里,为宁波的城市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明谈助》中提到的同谷也称同岙,位于宝幢的山谷间,因天童溪、画龙溪、东吴溪三溪汇流,宝幢在秦时就成为一个大聚落,被称为“鄮”,翻过育王山就看到茫茫东海,自古以来“海人集货贸易于谷口”,于是集人成邑。塘河之畔的宝幢老街直至近年还延续着繁华。而在后塘河另一头的宁波东城,更是贸易兴旺之地,甚至在上海未兴起之前,这里成为中国东南地区的物资集散地。

  后塘河流经之处,皆是物华风茂、人杰地灵。仅张斌桥两岸,就居住着有名的史氏和钱氏家族。史氏为宋代显赫家族,出过“三相二王七十二进士”,有“满朝文武,半出史门”之称。邱隘有个盛垫村,村边有座横跨后塘河的盛垫桥,在上世纪初走出了有名“北大五马”,马裕藻、马衡等五兄弟个个成就斐然。“鄞东第一桥”皎契桥河边,百年老屋历经风雨,老人在“耀房门”前闲话家常,水乡轻盈而淳厚的生活气息扑面而来。

  离后塘河不远,千年古刹阿育王寺、天童禅寺是“海上佛教之路”的重要地标。宋时,日本著名的道元禅师、荣西禅师在这里修行不懈,他们回到日本后弘法精进,创立了临济宗和曹洞宗,被尊为一代宗师。他们当年从明州城内去往阿育王寺、天童禅寺的路线,很有可能就是从后塘河乘坐航船而行,上岸后再由陆路前往。

  如今的后塘河上,已经很难看见航船,这一条曾经繁忙的河流,将以其历史记忆与水乡风情,成为一条寄托着无限乡愁的河流。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