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编辑部 “爆买”———12月1日揭晓的日本2015年度流行语,意指赴日的中国游客购物时出手豪爽。 “总理问笔”———年初,参加瑞士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2015年会时,李克强总理发现,组织方提供的笔很好用,后来特意询问有关部门:中国制造的笔,能不能书写也这么流畅? 一个日本年度流行语,一句“总理问笔”,正如央视报道所说,指向同一个话题:“中国制造”,何时也能被“爆买”? 三十多年改革开放,中国成了当之无愧的“制造大国”,“中国制造”是被国人乃至全球“爆买”过的。但近年来,慢慢出现了一种“怪现象”:一边是,我们的商品供应不仅不再短缺,有的甚至出现了产能过剩、库存严重,价格更是低得让人咋舌,却越来越难卖出去;另一边是,欧美、日本等地生产的一些东西价格不菲,却受到不少国内消费者追捧。而且,大多不是什么“高大上”的东西,只是奶粉、尿不湿、电饭煲、马桶盖等日用品。 “怪”从何来?不是国内需求不足,而是人们的需求变了。这些年,随着我国中等收入群体迅速扩大,消费市场需求爆发式增长,消费结构也在全面升级,从“过日子”走向“过好日子”。消费市场是由供需两端构成的,市场需求变了,市场供给也应变革。事实是,虽为“制造大国”,但我们的好多商品,在国际市场上拼的不是技术、质量、品牌、专利这些高附加值的东西,一直处于产业链的低端。近些年,供给结构由于升级缓慢、创新能力不足,满足高端化、多样化、个性化需求的能力较低,导致“供需错位”日益严重,高需求与高过剩并存,国内购买力不断“外逃”。对此,中央提出,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可谓正当其时。 高端产品和服务不足,是短板和软肋,也是潜力和方向,空间和机遇。无论是把不断“流失”的国内购买力拉回来,还是谋求跻身国际高端市场,不断征服和赢取更多国际买家,也无论是消除“中国制造”不被“爆买”的尴尬,还是回答“总理问笔”,创新突破可以说是“华山一条路”。 对于宁波来说,较早地遭遇了“成长的烦恼”,加上经济外向度高,体验外需疲软、订单减少、东西难卖的苦痛尤其深刻。“早挨冻,早添衣”,转型升级、调整产业结构,宁波好多年前就开始了。毋庸讳言,虽然取得了不少进展,但一些关键性的矛盾、致命性的“病症”仍未真正解决。特别是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GDP增长由高速转向中高速后,企业寻求创新突破,面临的困难更多、承受的压力更大。这时候,如果仍旧认为在老路上挺一挺、熬一熬就过去了,或是意志不够坚定,一遇挫折就想“穿新鞋,走老路”,即便能够获得暂时的生存空间,终究难免被淘汰的命运。 残酷的事实一再表明,靠所谓的“薄利多销”“模仿山寨”就能轻松过日子的好时光,早就一去不复返了,创新突破、转型升级,不能再犹豫、再拖拉、再等待了。对于各级政府来说,首先要坚定创新发展理念、增强转型升级信心,进一步简政放权、破除垄断、优化服务、转变职能,为创业创新、生产消费培育更加公平公正、放心舒心的环境。 说我们生产的东西都不如别人,企业家不服气,也与事实不符。但一些国人不爱买“国货”,热心于“舍近求远”,这怨不得他们,我们的企业、商家首先要反思,自己提供的商品和服务,是不是一次又一次让消费者失望了。该做的是,参照先进标准,尊重“上帝”需求,认认真真改进缺陷,一点一点挽回信任。我们的监管部门更应反思,是不是尽到了保护创新、净化市场、促进消费的职能。该做的是,切实负起监管责任,让创新企业能够获得有力保护和合理回报,让大众创业可以轻装上阵,让民众花钱消费不用担惊受怕。 宁波是“制笔大市”,也是“制造业大市”,更是“消费大市”,回答“总理问笔”责无旁贷,且应“走在前列”。连日来,宁波日报与甬派客户端一起,以“小”见大,为“供给侧改革的宁波求索”加油鼓劲。“亚洲笔王”贝发和“创新达人”董明珠的“笔芯赌约”让人欣赏,但让“中国制造”真正成为“中国质造”“中国智造”,让总理满意,让消费者“爆买”,显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很陡的坡要爬。 新供给不仅满足需求,还可以创造需求。通过创新突破提升供给质量和效率,培育新的发展动力,实现转型升级,宁波企业、中国经济站在了风口浪尖。时间紧迫,形势逼人,我们唯有铁下心来、咬紧牙关,丢掉所有的疑虑和幻想,心无旁骛、持之以恒地谋创新、求突破,闯出一片新天地,才能够赢得更多的买家、更大的市场和更美好的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