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市民在办理医保咨询业务。(周琼 任社 摄) |
□本报记者 周琼 天大地大,老百姓的事儿最大。回眸过去5年,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首要任务,实施一系列惠民利民措施,千方百计扩大民生福祉。就业创业、教育公平、医疗保障、养老救助……这些与老百姓生活休戚相关的事,正不断提挡加速,为百姓幸福加码。 “宁波,给了我驰骋梦想的天地。”尽管还是宁波大学的一名在读研究生,90后小伙魏睿已创建了属于自己的公司,并带着一群“小伙伴”一起追梦;在我市就业创业政策的扶持下,失业职工郭慧娟从内衣行业开始创业,成为珍妮芬内衣加盟店的老板;余长林则借助小额担保贷款扶持,加盟了一家餐饮企业,还带动了5人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过去5年间,我市实施和完善更加积极的就业创业政策,积极开展“充分就业县(市)区”和“国家级创业型城市”创建,全市城镇新增就业岗位78.6万个,城镇失业登记率始终控制在3.5%以内,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过去5年间,创业创新的春风吹遍甬城大地,全市新增创业实体49万家,带动就业150万人,就业的稳定让全市上下“心定、家宁”。 教育为民生之基,为了促进教育发展,实现教育公平,“十二五”期间,全市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900多亿元,全市学校办学条件普遍得到改善,全市新(迁)建93所中小学,新改扩建省定标准化幼儿园320所,全市11个县(市)区全部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评估认定。同时,我市积极探索实行共同发展学区模式,推进“名校集团化”“城乡学校共同体”等,确保广大中小学生能普遍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目前我市教育公平指数在副省级城市中位列第一。 同样,作为“民生之需”的医疗,在“十二五”期间也有了长足的发展。2010年底,按户籍人口计算,我市每千人医生数为3人,护士数为2.63人,床位数4.55张,到去年年底,我市户籍人口千人医生数增长20%,达到3.59人,千人护士数达到3.57人,床位数达到5.28张,“看病难”逐步缓解。 被称作“民生之依”的社保同步前行。记者了解到,“十二五”以来,从职工医保到城乡居民医疗保险,从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到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我市已基本建成覆盖城乡全体居民的社保体系,实现了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制度全覆盖,人人享受社保的目标。预计到今年年底,本地户籍16周岁以上人员各项养老保障参保率达到92.5%,职工医保和居民医保参保率在95%以上。扩面的同时,我市社保待遇也在不断提高。过去5年间,我市退休职工养老待遇年年有提高,群众得到了更多实惠,全市职工医保和城镇居民医保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报销率分别达到86%、73%。 少有所依,老有所养,黄发垂髫皆得其乐。“十二五”期间,我市新增各类民政供给服务设施4388个,总建筑面积412万平方米。对养老服务设施实施倾斜投入,截至去年底,全市已有养老服务机构239家,床位41996张,平均每百名老人拥有床位3.4张,而到今年6月,我市已累计建成区域性居家养老服务中心26个,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点431个,农村居家养老服务站点1744个。 宁波人的“钱袋子”更加丰满。近年来,我市通过各种途径,大力拓宽群众增收渠道,2014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44155元和24283元,分别居副省级城市第三和第一位。同时,我市实施显著高于全国全省的脱贫标准,把脱贫标准确定为6000元,将人均年收入低于6000元的低收入农户纳入低保范围,实行兜底脱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