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6版:国内新闻 上一版3
标题导航
dlrb
 
2015年12月24日 星期四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网络订餐平台频现无证、无店商家

“实名制”为何仍难杜绝“黑窝点”?

  据新华社北京12月23日电(记者刘姝君 周蕊 黄鹏飞)10月1日起,新修订的食品安全法对当前流行的网络订餐交易作出明确规定:第三方平台提供者应当对入网食品经营者进行实名登记,明确其食品安全管理责任;依法应当取得许可证的,还应当审查其许可证。然而,法律实施近3个月,各地仍频现无证、无店的“黑窝点”借网络平台经营外卖送餐现象。漏洞,为何难补?

  “实名制”实施近3月,“黑窝点”仍存漏洞颇多

  近年来,网络外卖市场发展迅猛。据艾瑞咨询统计,2014年中国餐饮O2O市场规模为975.1亿元,预计2017年将突破2000亿元。以热门订餐平台“饿了么”为例,目前已覆盖300多个城市,用户超4000万,加盟餐厅近50万家。

  新修订的食品安全法规定,网络交易平台必须对入网食品经营者进行实名登记,并审查其许可证,但记者调查发现,无证、无店食品生产点仍存在。

  记者走访福州市一条作坊云集的街区看到,破旧的民房里各类油桶、洗菜盆、盘盘碗碗胡乱堆叠在一起,墙面地面到处是油污,民房外面的小道污水横流。不时有送餐的电动车从巷子里进进出出。附近居民说,这里“很多餐馆都有网络送餐业务,了解情况的都不敢在附近吃饭。”

  “只要你能搞到营业执照和餐饮许可证,你的东西是怎么生产出来的我们不管。”记者询问是否可以在家制作“私厨”,找一家商铺挂靠登记时,某知名平台工作人员向记者“坦言”。

  订餐平台野蛮生长,餐饮O2O面临“衔接期”阵痛

  近年来,各大网络订餐平台迎来“暴增式”发展。然而与网络商城、移动打车软件等业态的发展一样,网络外卖平台急速爆发后迎来的是“衔接期”阵痛:

  ———“刷墙式”疯狂地推,平台监管多凭“自觉”。目前,线下推广、抢占市场成为许多网络订餐平台的发展要务。然而,快速增长背后,多是“只推不管”。

  中国互联网协会信用评价中心法律顾问赵占领表示,各平台的业务人员出于考核压力和推广任务,可能并不严格执行新法。位于福州仓山区金祥路的小吃店老板李先生向记者透露,此前各家平台不断抢夺店源,主动走街串巷招揽了不少无证商家。

  ———流量为王利润至上,安全保障沦为“空谈”。记者在上海肇嘉浜路暗访发现,一家黄焖鸡米饭餐馆竟在三个订餐平台上拥有三个不同证照的“马甲”。有的老板甚至透露,加入订餐平台直接带来了两三成收入,应付订餐平台的证照展示只是“小菜一碟”。

  不少商家告诉记者,目前最严格的平台登记无非就是签一张协议书,登记相关证件,偶尔复查也不曾走进厨房。一旦出现投诉,最多电话询问一下。

  ———食药监、工商等监管部门难辞其咎。食药监部门是网络订餐平台的监管主力,但记者调查发现,一些地方的监管部门不作为或少作为。有地方食药监部门负责人称“数量大,不好管”。然而,取缔“苍蝇馆子”本就应当是部门分内职责,随着市场监管领域“三合一”改革的推进,“九龙治水”局面将结束,“不好管”也必须直面。

  落实安全监管需打破隔阂、完善协调机制

  新食品安全法对网络食品交易第三方平台、入网食品经营者或食品生产者的相关责任都作出了明确规定;消费者合法权益受到损害时,可依法向相应责任方进行索赔。

  专家建议,应进一步统筹监管部门和平台的管理责任,明确分工配合,统筹线上、线下监管工作,引导互联网业态走向规范化。

  赵占领表示,管辖权问题是目前许多网络交易行为共存的难点。互联网业态的“无地域性”和传统食品、工商管理部门的“属地管辖”模式出现冲突。强化管理,落实法律规定,需要监管部门和运营平台找到合作的平衡点。

  业内人士建议,或可在北京、上海等城市设立专门的监督单元,与平台总部进行有效对接,签订信息开放协议,减少地方部门与网络平台的“隔空喊话”。如果发现违规现象,可以第一时间追究到商铺或平台的责任,让网络食品消费安全得到制度化保障。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