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7版:宁波新闻·港城人才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5年12月28日 星期一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且看高手在民间

宁海、海曙推进“民间人才”计划进行时

  宁海县将手工艺人请入课堂,传承手艺。
  海曙区的草根达人郁志良正在创作铜丝画。
  为民间人才提供各种展示的舞台。

  本报记者 周 琼 通讯员 勇祖轩

    说起人才,也许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院士专家、海归、高级专家、高技能人才”这些高大上的名词,不过,随着我市民间人才“万人计划”的实施,人才,已经不仅仅是“阳春白雪”这个名词,正与普通百姓紧紧连接在一起。只要你有一技之长、一门绝活、一项爱好,无论是吹拉弹唱,还是琴棋书画,抑或种植养殖,理发裁剪,乃至是善断家务事的“老娘舅”,都有可能成为民间人才,进入我市的人才库。

  本期,我们将一起看一看,在“民间人才”计划中,率先起步的宁海和海曙,是如何“亮”出、用好隐藏在民间的各路高手和达人。

  

  宁海 以民间人才引领“文化+”

  57岁的宁海胡陈乡腾达村村民鲍明沛没有想到,初中毕业,当了40多年箍桶匠的自己,有一天会和“人才”这个词沾上边。如今,不止老鲍戴上了“人才”这顶帽子,他的朋友圈里,挖掘整理泥金彩漆工艺的黄才良和陈龙,也都成为当地的“民间人才”。

  同样进入宁海县民间人才库的还有因为“一时心软,答应继承父亲篾匠手艺”的前童上杨村村民杨维炉。在学会了父亲所有的编织技法后,原本觉得“做篾匠低人一等”的他深深爱上了这门“山里人的艺术”,并将之发扬光大。杨维炉将宁海山水、人文融入竹编手艺中,化作一幅幅精巧的竹编画,他的竹编社,正将寻常的竹制用品,变作了精巧的工艺品,甚至吸引了境外买家前来采购。

  如何找出隐藏在民间的“土专家”、“田秀才”?宁海对全县18个乡镇(街道)进行了一次地毯式的普查,这次普查,他们首先将目标对准的是民间文艺人才。根据人才的数量、分布和专业技能,当地建立了一个民间文艺基础人才库,涵盖声乐、书画、文学、雕刻、剪纸等36个门类的文艺骨干,舞蹈、戏曲、舞龙、舞狮等15个门类的文艺团队。

  摸清了“家底”,接下去当然就是“给名分”,宁海在全省率先出台了《宁海县民俗文化代表人认定和管理暂行办法》、《宁海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认定和管理暂行办法》、《宁海县民间文艺骨干认定和管理暂行办法》,对照各类民间文艺人才标准,采取“一评二演三推荐”的方式,选拔出包括民间文艺表演创作人才、群众文化带头人、非遗传承人和民俗文化研究人才在内的103名民间文艺人才。

  对于甄选出的民间人才,宁海也给予了足够的空间让他们“聚”起来、“动”起来。当地通过举办文艺骨干研修班、声乐戏曲班等,促进民间人才的技艺切磋和交流,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表演技术和工作能力。为了让这些民间人才走到聚光灯下,宁海还依托当地的“天天演”“戏剧进农村”“百姓大舞台”“宁海之夏”等诸多平台,给民间人才更大的展示舞台,充分发挥民间优秀文艺人才的骨干作用,以演带练、以赛带练,在展示自身技艺的同时,带动更多的群众参与文化活动。

  在诸多民间人才的引领和带动下,宁海的“前童行会”、深甽“十月半”民俗文化节、西岙正月十八“抬龙”节、西店銮驾婚庆节、强蛟鰆鯃节等民间活动越办越有特色,更好的传承和展示了民间技艺。同时,宁海还将不少民间人才请入课堂,将泥金彩漆、清刀木雕等传统工艺纳入当地学校课程,常态化培养非遗传承人。电视讲座形式的非遗公益课堂,也让当地的非遗传承人、民俗专家、文艺表演人才等民间文艺人才得到更多讲授民间技艺的机会,让民间技艺进一步走近群众。当地还通过探索“公助民办”模式,助推十里红妆博物馆、东方艺术博物馆、古船博物馆、江南民间艺术馆等十余家民营博物馆建设。

  民间人才的培育,在宁海,正同保护传统文化、繁荣群众文化和壮大文化产业紧密结合,“文化+健康”“文化+休闲”“文化+娱乐”“文化+旅游”“文化+节庆”“文化+产业”,跨领域的产业融合发展,让文化更加融入生活,为当地民间文艺人才的成长提供了肥沃土壤。

  

    海曙 培育“民间人才”生长土壤

  还记得当年曾感动整个甬城的身患白血病的捏面人姑娘么?有没有排队买过鼓楼的油赞子?是不是穿过孝闻街上顾国平师傅做的手工皮鞋?

  当这些温暖的点滴涌上你的心头时,这片土地也正默默滋养和孕育着这些“民间高手”。会捏栩栩如生的面塑,能煮人人爱吃的本帮菜,把油赞子卖成了“宁波老字号”,这样的人是不是人才?海曙区给出实实在在的答案:是!

  记者了解到,今年起,海曙区开始实施民间人才“百人计划”,准备在5年时间里,分类分层认定和培养一批在文体艺术、生产生活技术、特色产业、创业创新等方面有“一技之长、一门绝活、一项爱好”的民间人才,包括区级“民间优才”和基层“民间人才”两个层次。

  在寻访“海曙能人”的过程中,已有300余位“能人”进入民间能人储备库,年龄从9岁至82岁不等,其中90%以上“能人”此前从未进过任何人才序列。通过认定的能人,将纳入区级“民间优才”和基层“民间人才”队伍,海曙区委人才办的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民间人才”将是年龄、学历、从事工作范围最宽泛,基层性最强,选拔标准最灵活的一支人才队伍。

  在选拔和认定后,海曙通过优先破格申报专业技术职务、优先申请授徒传艺、基层级到区级晋位选拔等方式,激励民间人才不断钻研、精进技能。同时,对从事非遗产业、优势产业、特色产业、新兴产业以及宁波“老字号”店铺经营、管理、生产的民间人才,可优先入驻或推荐入驻历史街区、特色商业区块、产业园区、众创空间、孵化基地、专业市场、特色楼宇等产业集聚区,并给予优惠和扶持。

  记者了解到,近日,海曙的民间能人寻访活动正如火如荼进行中。手工鞋匠顾国平师傅,通过电视纪录片吆喝着要收徒传承手艺,一大批新老木匠通过这个平台开展技能交流,还有许多热衷DIY的创客找到了这批拥有精湛民间手工艺的“草根达人”拜师学艺,版画、木雕能人周枫还设立“五谷画坊创意助残中心”,招募指导15名残疾人通过制作艺术品维持日常生活。当地有关负责人说,通过挖掘民间人才学艺成才的故事,能在宣传好本领的同时传递正能量,积极发挥民间人才的示范带动作用,同时将“开展传承活动,培育后续人才”纳入民间人才认定条件,全力支持各类民间人才招募和培养接班人传承手艺。

  海曙区委人才办相关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到2020年,海曙每年都会选拔认定区级‘民间优才’不少于20名,培养选拔基层‘民间人才’不少于100名。”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