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3版:宁波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5年12月30日 星期三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百年姚北滩簧期待“新腔调”

慈溪坎墩被评为我市首个省级传统戏剧特色镇

  坎墩姚剧团参加第二批浙江省传统戏剧之乡授牌仪式暨“浙江好腔调———开唱了”传统戏剧传承人群专场演出。(由坎墩姚剧团提供)

  □本报记者 项一嵚

  通讯员 袁哲侠 华畅

  “黄花菜划年糕,越吃越馋痨。”在慈溪西部和余姚地区,250多年来一直传唱着幽默动听的滩簧。近日,慈溪市坎墩街道凭借传统戏剧姚北滩簧,荣获省第二批“传统戏剧特色镇(乡、街道)”称号,成为宁波市首个获此殊荣的街镇。姚北滩簧有什么特殊的艺术魅力?坎墩在传承发展这一传统戏剧方面有何经验,同时又面临哪些挑战?近日,记者探访坎墩姚剧团,与老中青三代演员夜话滩簧。

  新旧剧目火遍各村

  据史料记载,坎墩为浙江四大滩簧之一———姚剧(姚北滩簧)发源地。滩簧是如何在这里起源的?坎墩街道文化站站长黄学权告诉记者,250多年前的手工艺人在劳作时自编自唱的民间小调传遍十里八乡,时间久了便形成了“平四、反平四、双花、紧板”四大唱腔及各种小调。

  “用方言唱点家长里短的有趣事,民间小调很受老百姓喜欢。”年逾七旬的坎墩姚剧团老团长周忠强说,“老戏骨”们根本不用事先排练,两人在台下花几分钟“串词”,就能即兴登台博得满堂彩。慈溪西部方言本身就带有很强的诙谐感,再加上演员们多年积累的笑料“包袱”,不愁没好戏可唱。

  “老百姓爱听经典剧目,也喜欢新戏。”黄学权说,用通俗有趣的滩簧下乡宣传党政中心工作,效果比一本正经的宣传册强多了。近几年,他编写的《拆墙风波》《筑漏》《寻宝》等剧目演遍了慈溪西部的村落。《拆墙风波》讲的是一家人在拆迁前假离婚,并在院子里筑起一道墙,最后被大伙儿“戳穿”;《筑漏》说的是村里的泥水匠在给村书记家筑漏时借机行贿,反而碰了一鼻子灰;《寻宝》讲述了一位村民误把传家宝当垃圾扔进河,失而复得后认识到“五水共治”的重要性。

  带着新旧剧目,坎墩姚剧团每年都会参加慈溪市文广局和各镇街道联合举办的“百场戏进农村”活动,100多场演出几乎场场爆满。“少则千余人,多则几千人,好多观众是专程从周边乡镇街道赶来的。”

  青黄不接困扰发展

  在收获掌声的同时,姚剧团演员们不无担忧。“来捧场的以中老年人为主,年轻演员就更加难找。”30岁出头的“辣妈”陈红亚是剧团里唯一的“80后”演员,她的话反映出全国不少地方传统戏剧面临的普遍问题。

  每年的10月、11月和自正月初一起的三个月,姚剧团奔忙在慈溪各村。“虽然参加演出有点补贴,但我们是为了爱好才放下手头的活,然而这些钱对刚刚毕业的年轻人来说根本不够用。”团长周丽君说,24位剧团成员都是业余的,以退休人员或自由职业者为主,在企事业单位工作的年轻人不可能拥有每年请假五个月的“特殊待遇”。

  2012年,坎墩姚剧被列入浙江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拓展项目)。近年来,政府用于姚北滩簧的专项经费达40万元。但演员们认为,要想让剧团后继有人,政府还需招募一批专职的青年演员,“可以去职高艺术班招募演员,由政府给他们交付‘三金’,再从下乡演出收入中支出基本工资。”周丽君的话得到一致赞同,但目前还仅是设想。

  传承发展姚北滩簧虽然艰难,但大伙儿的热情丝毫不受影响。为培育热爱姚剧的新苗,坎墩姚剧团积极走进小学和幼儿园。老团长周忠强亲自到坎东小学为小朋友们上戏曲辅导课,编剧沈建余、演员高央飞等还到慈溪市实验小学上戏曲专题课。最近,坎墩中心幼儿园的小朋友把剧团新编的情景戏《十里长街》搬上全市文艺汇演的大舞台,并获得大奖。

  “幽默的滩簧蕴含了民间智慧,旧曲新编也广受欢迎,如果有更多的上级财政支持,新时代的姚北滩簧定会传唱得更广。”黄学权说。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