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2版:四明周刊·阅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6年01月01日 星期五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从临田斋到梦田书屋

  童银舫在梦田书屋

    童银舫            

    我的祖上都是农民,是地地道道的面朝黑土背朝天的庄稼汉。祖父在我未出世前已不在人世了,父亲大概也只读了一两年书,母亲只是上了几天的夜校,连写自己的名字都很困难。或许父母因为吃了太多没文化的亏,对我寄予了很大的希望,凡我在学习上的要求,尽量满足。但我太不争气,高考落榜,仍回到家里务农。

  我读高中时,就开始买书,记得当时最喜欢的是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一部《红楼梦》,是我用一年的奖学金买的。

  我们家在村子的最南端,开门见田,春天的油菜花引来成群的蜜蜂,“嗡嗡”地欢叫着,不时地飞进我的窗口;秋天满畈的棉花,吐露着似雪的棉朵,令人诗兴大发。在这块田地上,留下了我农耕时的汗水和丰收的喜悦。

  其实对于农事,我极为笨拙,而对于书的喜好,大大超出普通农家子弟的欲望。于是在参加工作后的短短十年中,我的藏书量迅速递增,成为慈溪市藏书之最,并获得宁波市“首届十佳藏书家庭”的荣誉。

  那时,我拥有了一个近20平方米的书房,因推开窗户即是农田,取名曰“临田斋”。第一个为书斋题额的是上海书法家钱沛云先生,后来又请西泠名家钱君匋、王京盙、姜东舒、丁茂鲁、袁道厚等题额。临田斋成为文友相聚之处,也曾有九叶诗人袁可嘉、版本学家路工、民间文学家姜彬、版画家余白墅等前辈枉顾,留下了美好的记忆。

  2002年,我在慈溪市中心的一个小区买了一套商品房,170多平方米。我自己设计,特意将7面墙壁做成顶天立地的书橱,除我的专用书房外,还将客厅装修成开放式书房,客厅与卧室之间用书橱夹成书廊。次年春,装修甫毕,洪丕谟先生大驾光临,问是否给书斋起了新名?我说,此地无田,只能在梦中相见———梦田书屋,行不?洪先生大喜,说,好极!回到上海后,他立即为我题写了“梦田书屋”,笔墨饱满,精彩之极。之后,又有胡传海、陆一飞、孙洵、黄亚洲、杨新、钱法成等先生题额,可惜房间太挤,这些名家墨宝,一张也没挂。

  2012年5月,中央电视台《走遍中国》摄制组来梦田书屋采访,拍得十分认真,每个细节一丝不苟,当年7月间以《书香宁波》为题在央视中文国际频道播出。

  2014年4月,入选首届全国“书香之家”,得了一块铜质奖匾和一本荣誉证书。

  2015年6月22日,韦力先生造访梦田书屋。这位藏书界的大腕不远千里屈尊下访,给我以极大的鼓励。他更像一位初出茅庐的新闻记者,努力记下我的胡言乱语,那种不耻下问的精神和包容友好的态度,尤为我所折服。

  梦田书屋共有藏书2万余册。2013年10月慈溪水灾,我放在地下室的藏书损失约5000册;2014年向慈溪市图书馆捐赠5000册,现尚有1万余册。我喜欢收藏慈溪乡邦文献,历代方志、乡贤著作、家谱、报刊均力求齐备,约占全部藏书的三分之一。我充分利用这些藏书,编写出版了《溪上流韵》《慈溪百人》《慈溪书画家》《慈溪家谱》等20余种地方文史类著作。

  有记者曾为我写过一篇报道,题为“藏书改变命运”,介绍我30年来藏书、读书、写书的经历,由一个只有高中学历的农民转变为一个专业的地方志工作者。文章最后说:“藏书、读书、用书而有所作为,才能真正体现私家藏书的价值,童银舫对此作了很好的诠释。”其实,像我这样一无学历,二无背景的人,如果没遇上好的时机,没有赏识你的人,没有一帮志趣相投的朋友,将永远一事无成,什么也不是。

  

  (童银舫,1964年生于慈溪。现为《慈溪市志》副主编,上林书社社长,宁波市政协特约文史研究员,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