茹文 话剧《雷雨》是中国现代话剧第一份成熟而优美的收获,这份收获表现在人物、结构、台词和立意各方面。尤其,《雷雨》台词精炼之极,环环相扣,话中藏话。台词既是剧情演绎的一部分,又以戏中戏的力量推动剧情往前发展直至巨雷轰响。 话剧《雷雨》第四幕有一句繁漪的台词:“萍,过来!当着你的父亲,过来,给这个妈叩头”。甬剧《雷雨》的这一句台词大致改编成繁漪对周朴园说:“这是你儿子的丈母娘”。 两个剧目接下来的情节基本相同———周朴园终于撕开三十年来精心编织的周萍母亲已经去世而他一直深情守候的谎言,以父亲的身份命令周萍与生母鲁侍萍相认。这一段戏是繁漪在悲剧到来前的垂死挣扎,她本希望以周朴园的出场阻止周萍与四凤的恋情,阻止周萍离开周公馆到矿上去从而保住她痛苦岁月里最后一根救命稻草。但没想到的是,她打开的是尘封三十年的潘多拉魔盒,三十年前的冤债跑出来算账,雷声大作,暴雨如注,三死两疯的悲惨结局终于在酝酿了闷热的一天之后如期到来。 话剧中是“妈”,甬剧中是“丈母娘”。浙东方言里也有管丈母娘叫做妈的,一处方言词的改编,看起来无大不妥,实质却与剧本原意出入甚大。 这里的奥妙要从《雷雨》的戏剧结构谈起。《雷雨》是一出巧凑型的剧中剧,舞台演出以两个半小时四幕戏演一天的故事,实质讲述的却是三十年前的无锡到此时此地的漫长人生故事,成功弥补这两者之间的巨大落差的,是前史的设置。前史故事共有三个:三十年前(周朴园与鲁侍萍);三年前(周萍与繁漪);最近(周萍与四凤)。 八个剧中人,各人守着各人所知道的与己相关的秘密,观众在第一幕戏结束后已知道所有的秘密,而剧中人却直到第四幕剧情全部爆发前才知道部分秘密,这样就形成了观众们在明处、剧中人在暗处的强烈紧张感。 分析了《雷雨》的戏剧结构后,我们再来重温那一句繁漪的台词:“给这个妈叩头”。剧中,繁漪与周朴园对家庭内的人物关系存在着认知的错位———繁漪所知道的前史:繁漪与周萍,周萍与四凤;周朴园所知道的前史:周朴园与鲁侍萍。 以这个错位认知为前提,如果将话剧中的“妈”改成“丈母娘”,那么观众就很难理解接下来的剧情———周朴园要求周萍过来认亲生母亲鲁侍萍。因为丈母娘这一称呼只能让周朴园知道最近这一段周萍与四凤的恋情,而并不会让他错误地认识到繁漪已知家中女仆四凤的母亲就是他苦苦伪装和隐瞒了三十年的深情悼念的周萍生母。假如要让周朴园产生后一种错误认知的台词,应该将话剧中的“妈”改编成“姆妈”。“姆妈”一词,在繁漪说来是丈母娘,在周朴园听来是生母。这样才可达到以一语激起千层浪并引发惊天巨雷的双关语作用,“妈”一词千钧,《雷雨》中三十年来双重和错置的人物关系均承重于此。 在我看来,从“妈”到“丈母娘”,这样的方言改编所造成的错位,说明编导对原作人物关系与人物性格的理解尚欠细致和深入。台词是戏剧的眼,真正的好戏会将冲突埋在台词中,留下空白,预留谜语,让观众自己去品,去猜,去领悟。好的艺术作品在预设期待时,要稍稍高估观众而不是低估他们的智商,进而让观众在思想和情感的“激灵”中获得审美愉悦。
|